兰州大学: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每天都在吃米饭。”3月25日下午,在兰州大学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主题集中采访现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苗若雨感叹着中国食物的多种多样及各地风味的不尽相同。

兰州大学: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27 0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每天都在吃米饭。”3月25日下午,在兰州大学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主题集中采访现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苗若雨感叹着中国食物的多种多样及各地风味的不尽相同。

苗若雨是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四年前从乌兹别克斯坦来到甘肃。在来之前,她对中国有着诸多想象,认为中国人“都会武术,只吃米饭。”但在兰州大学学习生活的四年,她发现中国和她想象的很不一样。

据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稳刚介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兰州大学留学生汉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办学实体,学院设有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除了开展各级语言教学,学院还开设了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吟唱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及专题讲座。在这里,苗若雨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萌生了要说出真正的中国的想法。“我希望回国后,可以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带回家,告诉我们那边的人,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苗若雨说。

有这样想法的不止苗若雨一人。交流生何苏晨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交流游学,在此期间,他发现,“课堂上讨论的是中国话题,但来自中国的声音却很少。”也因此,常常使外国人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造成对中国的误解。为了消除这种误会,何苏晨常在国外的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他们听到我们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兰大,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热情、友好,他们帮我提高汉语水平,给我解释中国文化,就像家人一样,让我没有孤独感。”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娜斯佳已经在兰州大学度过了两年时光。在校期间,她和老师们一起度过了端午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

据了解,过去五年,兰州大学与国外86所高水平大学,签署了111份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资交流,管理干部国际化素质提升等项目。共建孔子学院2所,孔子课堂1所,在汉语、中华文化传播和留学生招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孔子学院注册学员累计超过15000人。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张稳刚表示,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将积极开展留学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凝练“中国国情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个品牌,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