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昌有7处上榜
近日,省政府发文公布全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我县龙光宝塔、粤赣省机关旧址群、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群(白鹅梓坑)、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西北街大成殿)、中共西江县委旧址、朱德旧居(洞头)、祖武克绳门楼与张氏宗祠(周田)七处被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我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羊角水堡)。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名
大家肯定是如雷贯耳了
那么问题来了
它们的历史你都了解吗?
龙光宝塔
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城郊区西南贡水之滨的塔丰村(距县城三公里),是一座纯风水性质的塔,主要功能是祈祷本县的人才与财气旺盛,同时兼有登高眺望、休闲揽胜的作用。
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塔丰村,距县城约二公里,地处贡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风水功能的景观塔。
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塔丰村,距县城约二公里,地处贡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风水功能的景观塔。
龙光宝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落成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近四百年的历史。
该塔为八面九层(内为十二层)楼阁式砖塔;塔砖叠涩出檐,每层辟门,有倚柱、额仿等仿木构件;内部为“壁内折上,双上双下”式结构;塔高51.18米,塔底层外径12.16米,占地面积116平方米,是赣南现存明清古塔中,体量最大、高度最高的一座塔。
该塔外观有简单的仿木构装饰,各层各面均设有门(窗)、角柱、额枋和地伏,青砖叠涩出檐。
塔顶呈葫芦形,由特制铁锅装盖三层封顶。塔南面第二层嵌着红石碑,阴刻“龙光宝塔”四字。塔内部为双向壁内折上式结构,每层辟门,倚柱、额仿等仿木构件及楼板,设计颇具匠心。登塔远眺,可见岚山巍然苍翠,田畴纵横交错,贡水蜿蜒如带,乡村景观极富诗情画意。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少共粤赣省委旧址、文武坝毛泽东旧居、苏区防空洞、粤赣军区红军医院旧址、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暨粤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等组成,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区域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南线对敌斗争的领导,更有利开发南方,发展商品贸易等,1933年4月,中革军委决定将江西第三、第五作战分区合并,在筠门岭设立粤赣军区,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会昌、寻乌、安远、武平等县的军事指挥;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粤赣省,9月组建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和少共粤赣省委。统辖于都、会昌、西江、筠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由刘晓同志任省委书记,钟世斌同志任省苏主席。自1933年9月陆续搬迁至文武坝邹屋办公,到1934年10月撤离。其间,1934年4月至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来中央苏区南线开展调查研究,在粤赣省委旧址旁小住,1934年7月23日早晨,毛泽东同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等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豪情满怀,诗兴大发,回到住地后挥毫写下了革命乐观主义经典代表作——《清平乐.会昌》这首词章。毛泽东的这首诗对南线形势进行高度概括,极大的鼓舞了红军战士。1934年8月,红军三十五军独立三师后方医院从筠门岭迁会昌山半山寺,改名粤赣军区红军医院。
祖武克绳门楼及张氏宗祠
祖武克绳门楼及张氏宗祠位于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下新屋组。祖武克绳门楼于清嘉庆年间由张蕴典所建。该门楼坐北朝南,红色条石砌成,6柱5门5楼,通高7米,面阔6.4米,进深2.9米。门楼上石浮雕精美,门额阳刻有“祖武克绳”四个行楷大字。整个门楼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确年代的清代门楼,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参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张氏宗祠由张镇公祠和张铉公祠组成,两祠并排而建。张镇公祠于明嘉靖年间由张镇所建,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砖铺地。分上下两厅,中开天井,中厅悬挂毛伯温题赠的“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张铉公祠由张镇的弟弟张铉所建,根据《张氏合修族谱》记载,张铉在壮年时私自创立祠宇,取名“诒经堂”,后世为纪念五世祖张铉取名“张铉公祠”。该祠堂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砖铺地。分上、中、下三厅,中开两天井,中厅上悬挂毛伯温(明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尚书)题赠的“诒经堂”匾,石柱、木柱各6根。两祠石柱均雕刻有对联。张氏宗祠历经多次整修,保存完好,建筑雕梁画栋,绘有人物,山水和花卉等图案,文化气息浓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位于会昌县西江镇许家祠(西江圩东南边)。为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坐落于江西会昌西江镇圩上的南面,位于323国道与赣龙铁路之间,始建于清乾丙寅年(1746),系砖木结构,硬山顶,坐西朝东,进深28米,宽39米,一进二厅,主厅面积近400平米。
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西江圩许家祠,梁汇川、马德民、杨志春先后任县委书记。同年10月,西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西江县委隶属粤赣省委,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庄埠、洛口、城市、南门、小密、高陂、梅坑、黄安、赤鹅、黄龙、宽田、沙心等12个区委。同月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全县各项工作,西江县委召开了县、区、乡干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录。
中共西江县委是在国民党准备对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前夕建立的。受尽封建专制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西江人民,通过几年土地革命的实践,深知要翻身求解放,只有跟着共产党,建立和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因此,在西江县委的领导下,西江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正如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表扬的那样“赣南的西江等处地方……,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红四军军部旧址
红四军军部旧址(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晚期宋贞年间(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县令张琯倡议重建,历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赣州府军州洪迈在《赣州会昌重建学记》一文中记述:重建县学之事,由县令张琯深倡其始;继任县令沈玲臣实终之。重建后,其规模还旧贯今、百楹翼如、魁伉阔阔。
直到元代至正中(约1353年),县学被大火烧毁。知县常方壶重建,改为州学,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复县,复称县学。明洪武戊申,知县张桂徒于东北隅,壬申火。永乐癸未,知县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县梁潜购千户白琼故宅,易城隍庙地、扩而新之。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知县冒梦龄重新修建,门始南向、中为先师庙、东西为庑,前为庙门、右为启圣祠、左为乡贤门;庙后为明伦堂、左右为进德育才斋,后为敬一亭、尊经阁,阁左为教谕厅、为讲堂、为祭器库;阁右为训导厅、为馔宅,两翼为疑业舍,庙门左右为儒学门。天启甲子,知县梁弘建改东向。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庚寅,知县王洵,在全县士民的要求和支持下,从废墟中重建县学署,鸠工兴建先师庙,两庑及仪门、左右为名宦、乡贤两祠,前为棂星门,仍改南向;整座学宫圣殿岿然,桥、池、门庑一如昔制,左为明伦堂,后为尊经阁、名宦、斋祠、庖库第兴创;至此,会昌学暑自宋以来,屡经损毁、重修、扩建,建成相对完备、规划宏恢的县级学暑。
1930 年4 月17 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和军部,首次来到会昌,驻在“孔圣殿”内,时间一个多星期。毛泽东在这里住的时间虽短,活动的内容却很重要,他在这里接见过盘古山矿工和清溪农民代表三百余人;接见了寻乌红五十团新编第二营指挥员和安远二十三纵队的指战员。4 月20 日,在孔圣殿门口召开了斗争土豪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对群众作了重要讲话。
洞头朱德旧居
洞头朱德旧居位于洞头乡洞头畲族村,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当地畲族的蓝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是畲族蓝氏在洞头最早的建筑。该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蓝氏族人举行各种社仪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风格上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该建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根据洞头老人蓝昌启(苏区老干部,已故)、蓝锦长(85岁,曾担任洞头乡乡长)、兰瑞良(79岁)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蓝氏宗祠住宿,并做诗一首(现未收集到)。此外,苏区红军也多次在蓝氏宗祠内休整、招兵。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岗山出击赣南。2月6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由福建省武平县的东留乡进入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经过下东坑村的会武山路(现仍保存有当年朱德走过的会武古桥)到达洞头畲族村,据说朱德当晚夜宿在洞头畲族村蓝氏宗祠,这是红四军主力第一次进入会昌县境内。相传朱德司令员经过洞头乡境内时,远望群山逶迤和连绵起伏的山河美景,情不自禁吟诗赞叹“山河美景在,战士雄心高”。
1932年6月13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福建武平回师赣南。18日进入会昌洞头乡的官丰、洞头村,在蓝氏宗祠短暂休息后,经过永隆,随后部队集中在会昌的周田河墩整训。
1934年4月下旬,红二十二师在筠门岭战斗中遭受严重挫折,师部退驻站塘李官山一带,其中一部转战洞头乡洞头畲族村打游击,并在蓝氏宗祠内宣传和传播革命火种,并休整和招兵。
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群
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群位于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旧址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土或砖木结构,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各旧址间相距2公里范围内。整个旧址群,建筑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旧址内留有苏区标语,由总供给部、中央国家银行、运输连、供销合作社、兵工厂、政治部、政治保卫局等旧址组成。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在瑞金宣布成立,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1934年10月22日在于都宽田成立)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留守苏区的党、政、军工作,掩护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坚持游击战争,打击进犯苏区的敌人。白鹅梓杭村方圆约5公里,与于都黄龙相邻,距井塘村仅20余华里,水陆交通便利,加上白鹅的革命群众基础好(1931年10月,白鹅建立了区革命委员会),又地处深山密林环抱,较为隐蔽和安全,客观上为部分留守中央机关驻扎于此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历史清晰地记载,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转移后,为了配合主力红军转移,保护根据地军民,一大批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继续留守在赣南,领导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为了保存实力,1934年12月4日(农历10月28日),在时任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的率领下,苏区中央政府从瑞金迁到了梓坑村的一个小山窝里,将中央政府的各项工作坚持到1935年2月18日(农历1月15日),并与仅一山之隔的黄麟乡井塘村里的党中央分局和军区遥相呼应。
好啦,介绍完毕~
这些地方你都去参观过吗?
没有去过的小伙伴们
可以在这大好春光中约起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