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牛”劲足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红牛产业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2-04 13:25:19

11月25日,记者跟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畜医局工作人员来到大秦乡梁西村,走访红牛养殖户。

“老铁,好着吗?牛咋样啊?”

“好着呢,好着呢,你们来了,我那两头牛犊补贴咋样了啊?”

“钱马上就下来,你放心吧。”

“放心,放心,哈哈哈。”

………

马忠学和铁建国一边说着一边向牛棚走去。马忠学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畜医局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因为牛而成为了铁建国家的常客,经过三、四年的产业化养牛,铁建国成为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现在家里有肉牛16头,今年又新修了牛棚,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现在养牛的政策好啊,不仅修牛棚政府有补贴,就连母牛和牛犊都有补贴,我还想再修建些牛棚,多养些牛。”

今年以来,当地政府按照“储牛于户、繁育并举、创牌增效、绿色发展”的思路,以畜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牛办统领、平台融资、联盟服务、场户并进、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的牛产业发展新体系,实施户有1座暖棚牛舍、户均1头基础母牛、人均饲养1头肉牛、户均1亩优质饲草、牛均1吨青贮饲草、户均1万元养牛收入的“六个一”工程,全力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同村的铁虎,这几年靠红牛养殖,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我现在养了19头牛,家里种了18亩玉米,专门为牛青贮饲料,每头牛下来大概能挣1000多元。”

创新机制体制,推进红牛产业深入发展。该区通过组建牛产业联盟,构建了“党组织+三公司一平台+牛产业联盟+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不仅缩短了农户与市场的距离,而且有效带动了区域内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今年8月份在梁西村成了成立了牛产业发展联盟,主要是为当地养牛农户提供政策解答、联系市场等服务,我们还设置了电子显示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掌握有关于牛的第一手信息。”崆峒区畜医局相关负责人说到。

记者在景兴清真肉牛屠宰场看到,一块大型露天电子显示屏很是醒目。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显示屏每天流动播放全国、全省牛肉、活牛价格,设立买卖服务窗口,图文并茂的公布相关信息,实现宰场和养殖户无缝对接,争取效益最大化。

根据贫困村、贫困群众扶贫成本、脱贫难度和发展需求,咬定“精准”二字,对症下药,把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政策作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该区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亿多元,制定出台了“六补一投”牛产业优惠激励政策,对贫困户实行定向“喷灌”、定点“滴灌”,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把牛养起来,还要养多、养好,通过政策扶持,该区牛存栏净增2.36万头,其中贫困户增加存栏1.11万头,初步呈现出“人均一头牛,脱贫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的养牛扶贫产业发展新路子。

据了解,该区今年投资54.75万元新建永久性青贮窖219座,投资40万元,购置青贮筒覆膜27吨,全部投放肉牛养殖户发展玉米秸秆袋贮,完成投资1699万元,建成暖棚牛舍1699座。截至目前,全区牛饲养量达到41.6万头,出栏24.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8.54万只,出栏9.78万只,牧业总产值达7.6亿元,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以牛产业为主的养殖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