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白德斌
坪垭藏族乡是甘肃省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武都区四大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乡辖 9个村18 个社,共1402户627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户453户2203人,贫困发生率为35 %,境内海拔高,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贫困程度深,就地扶贫开发成本高,就地实现脱贫难度大。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椒、核桃、中药材为主。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2016年当地政府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决定对符合搬迁条件的8个村1236户5731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4.694亿元,规划建设用地754亩,是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筑风格,1号安置区建设以“十四颗佛珠”为主题;2号安置区建设以“莲花永驻”为主题,旨在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共设计80、100、120、140、160㎡共5种民房户型供搬迁群众选择,群众自建或联建,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
目前,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机关单位、卫生院、派出所、坪垭中心小学和幼儿园搬迁运转,一个新坪垭已建成在白龙江畔。
当地居民李吉地卓玛,住在山上的时候,一家6口人全靠丈夫一人打工维持生活,可一次意外致使她丈夫受伤残疾后,家里丧失了唯一的劳动力,生活困难。今年5月份,她们全家搬到了山下,住上了新居,还在政府的帮扶下,开了一个小卖铺。她感慨得说到:“现在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一百多块钱,眼瞅着生活慢慢要变好了。”
近年来,为推动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武都区成立了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立了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指挥部,由县级领导主抓项目建设。通过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区政府研究制定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施方案》,对自愿搬迁的群众所享受的各项政策做了详细的规定。各村成立了8个村自建委员会代表群众,负责现场监督民房工程建设质量,真正让群众放心。乡上及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各村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表决通过了村界的划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让群众按照缴纳保证金的先后顺序在图纸上实名制标注选房。区、乡、村三级干部联合组成宣传工作组在前、中、后期深入各村反复开展搬迁政策宣传。严格执行资金申请报批和签字背书制度,严格落实各类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指挥部与各施工队签订工程进度承诺责任书,明确任务,靠实责任,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对进展缓慢的施工队进行处罚。当地乡干部、帮扶队吃住在村和村社干部集中宣传项目建设成果,选定时间,集中动员搬迁入住。采取奖励措施,为率先搬迁的农户购置一套生活用具,鼓励群众积极搬迁入住。
坪垭乡干部强丽娟告诉记者,从山上搬下来的居民生活保障,主要是依靠退耕还林、景区、企业三方面的收入。当地政府为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对迁出区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已形成1.4万亩花椒林带,逐步增加群众收入,恢复迁出区生态。通过组建带贫合作联社,引进企业联办扶贫车间,可实现400人就地就业增收和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将搬迁安置区与朝阳洞景区整体进行规划,充分挖掘藏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村。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有组织输转,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将五保户、单人独户采取集中供养安置在五保家园,对失去劳动力、因病致贫等贫困群众实现兜底性脱贫。(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