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门收集两次,多的时候也会有三、四次,收集的垃圾放到转运站,转运车定时会清理转运走。”蒋家沟村垃圾收集员薛海明对记者说道。
每天早上起来,把家中的生活垃圾集中,等待垃圾收集员来收集已成为蒋家沟村民生活一种自觉习惯。
在崆峒镇蒋家沟通过垃圾车统一入户收运,保洁员常态维护,监控设备跟踪监督,负责人调度四个工作流程,生活垃圾已达到99%的全收运、无害化处理,而全村范围内安装的16个监控摄像头对各项环卫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对环卫作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有效遏制了垃圾随意倾倒及城区垃圾下乡倾倒的行为。
这是崆峒区在推进全域无垃圾工作中,探索出的一条数字化管理和环卫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运用云平台、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村镇环卫服务体系,通过实施机械化作业、智能化作业、精细化作业,能够大大提升环卫作业效率和质量。
崆峒区与北京桑德公司开展的乡镇环卫一体化项目自今年3月份已经启动,涵盖了该区17个乡镇、230个行政村,目前桑德公司已经进驻安国镇、峡门乡等15个乡镇开展工作,累计投入使用垃圾桶2686个,电动三轮车87辆,人力三轮车239辆,后压缩垃圾运输车16辆,镇区保洁员85人,村保洁员260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升级。垃圾收集转运至海螺水泥厂进行处理,由传统的填埋处理转变为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从根本上缓解了垃圾清运、处理难的问题,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环境美了,没了垃圾,走在街道上人的心情都是舒畅的,上班的都有劲了。”杨彩虹是某品牌饮料的销售员,每天都会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街道哪里干净整洁,哪里脏乱差她心里是清清楚楚。“现在的街道上,不管是哪基本上都看不到垃圾了。”
路面,晴日灰尘少了,道路标线更清晰了,头顶蓝天白云,身旁绿水青草,这都得益于崆峒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全域无垃圾工作的有力推进。
来崆峒山旅游的咸阳市民李先生说着他的感受,“第一次来这里,挺好,环境特别干净。”
每天对东、西大街等25条主要路段实施“四扫四洒循环喷雾夜冲洗”,对道沿、交通护栏、人行道地砖等积尘死角进行冲洗,及时清理路面抛洒和淤泥污染,机械湿扫率达到85%以上;“九沟两河”进行常态化保洁,及时对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进行清洗、铲除或喷刷覆盖,做到无残留、无二次污染;在重点区域和城区主干道,落实24小时严管、18小时动态保洁措施,城区街巷道路,实行专人保洁和12小时动态保洁,在城乡结合部支路及背街小巷,落实“一次普扫、分时段巡回保洁”制度,确保路面无积存、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这一项项措施,一项项成就,换来的是干净整洁美丽环境和人民群众洋溢在脸上的笑容。
在中心城区经营麻辣烫店的私营业主冯志强说:“现在很是方便啊,有上门收集的垃圾车,在门口就可以处理掉每天的餐厨垃圾。”餐厨垃圾收运队伍对城区商业餐饮单位餐厨垃圾采取定车、定时间、定路线上门循环收集,通过标准的专用收运车辆,科学布设收运线路,合理安排作业流程和作业时间,逐步建立了规范高效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平凉中心城区餐厨垃圾专业化处理。
在城区几个主要早市上记者看到,虽然已进入瓜果蔬菜上市、经营旺季,但经营秩序井然,也看不到随地的瓜皮菜叶,是该区执法局及时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对早市摊点超区域违规占道摆摊设点、延迟收摊、垃圾乱扔等现象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共规范治理流动摊点265个,查扣噪音扰民电喇叭13个、音响3个。同时,3月份以来,崆峒区执法局开展了城市“牛皮癣”专项整治,在城区主要街路全面布控、蹲点守候,全天候严查非法张贴、刻画、涂写小广告的行为,共查处违法小广告案件23起,行政处罚8起,上线追呼10起,行政拘留3人,有效根治了城市“牛皮癣”,净化了城市环境。
领导随机督查、执法部门定期巡查和街道乡镇日常检查、《中心城区违法建筑和市容市貌督查巡查办法》等这一系列措施,在该区上下形成了网格确定、内容明白、责任清晰、流程闭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该区20个乡镇、街道办都成立了相应的环境执法中队,常态化的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环境问题反弹的现象的到进一步遏制。
现在不管还是走在南北二塬,还是漫步于街道小巷,干净整洁的环境能给人一种舒畅的心情。
长期在北京打工的易海龙回家探亲时,对家乡的环境变化是感叹不已:“不管是城区街道,还是农村,垃圾少之又少,特别干净。”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垃圾收集处理设备投放,年内泾河沿线五个重点乡镇污水站建成并投入营运,分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水、无异物的“三无”目标。”崆峒区全域无垃圾办公室负责人说道。(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