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俊走了。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监狱,这位民警将生命定格在46岁。
刘海俊从警25年,在萨拉齐监狱,他先后任过监区干事、中队长、分监区指导员、副监区长,2015年年底至去世一直负责监狱生活卫生科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每日因工作徒步超过10公里,年度出勤超过300天。如今,他匆忙的脚步声成了同事永久的记忆。
2018年3月14日,是刘海俊离开4个月整的日子。这天,《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萨拉齐监狱,听他的同事、亲人讲述刘海俊的故事。
“要命还是要工作”
“他的抽屉里放满了药。”萨拉齐监狱生活卫生科科员陈芳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
去年3月上旬的一天,陈芳到刘海俊办公室取公章,拉开抽屉找公章时大吃一惊。
“刘海俊是2017年11月14日18时20分去世的,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大夫在治疗时非常惋惜,他们不理解刘海俊为何如此拖延,发烧两个月不去医院,为何如此不看重自己的身体。”陈芳告诉记者。
刘海英是刘海俊的同胞姐姐,姐弟两相差七岁。弟弟去世4个月后,刘海英与记者见面时仍然满脸悲伤。
“弟弟反复高烧两个月,弟媳妇张颖劝他抽空去医院看看,别老扛着,可弟弟总说忙完这几件事,保证服刑人员有菜吃、有棉服穿、有好大夫给看病,然后再去检查。”刘海英回忆。
2017年11月13日上午,刘海俊在医院联系业务,实在扛不住,才挂号就诊。
“大夫当时就让弟弟办理住院,他不肯。他说:我单位还有事儿,得回去,现在不能住院。大夫问他,你是要命还是要工作?”刘海英说。
听到大夫这句话,刘海俊才办理住院手续。
“弟弟在电话里对我说,他在医院给单位联系业务,身体不舒服顺便检查一下,明天轮到他值班,如果他回不去,让我帮忙给单位领导打电话请个病假……”说着,刘海英已泪流满面。
从住进医院,刘海俊就再没下过床。刘海俊的病情很快恶化,气短、乏力、不能平卧。大夫说这是心衰的症状。
2017年11月14日中午,刘海英让儿子给舅舅陪床,她和弟媳妇张颖回家取换洗衣物。考虑到医院建议去北京治疗,肯定瞒不住老人,刘海英只好将实情告诉母亲。老母亲不放心,坚持要去医院看看。这时,刘海英的儿子打来电话:“妈,别多问,你们赶紧过来。”
当天下午四点,刘海俊明显喘不上气,大夫、护士全力抢救。
刘海英心急如焚,推着弟弟哭喊着:“妈妈看你来了,妈妈看你来了,你和妈妈说句话……”
刘海俊努力睁开眼睛,朝着母亲的方向勉强笑了一下,声音很小地说:“我有点儿看不清。”
两个小时后,刘海俊走了。
“舅舅说他快不行了,让我带话,告诉妈妈把家里人照顾好,让妈妈替他跟领导说声抱歉,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刘海英的儿子回忆说。
勤奋工作心细如发
萨拉齐监狱始建于1959年,旧址在老窝铺村,坐落于大青山深处,2000年搬迁至现在的新址,条件一直很艰苦。
刘海俊的父亲也是一名监狱警察,从小对父亲的崇拜,让刘海俊对监狱警察心生向往。1990年,19岁的刘海俊参加工作,成为内蒙古第三监狱的一名工人。
1993年,刘海俊来到萨拉齐监狱(当时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劳改管教支队),每天带服刑人员出工装大火车。他开着装载机,先装小火车,再把小火车从煤矿拉到换装站,带着服刑人员继续装大火车,有时候一干就是好几天,从来没出过安全事故。
1997年4月,刘海俊通过考试,实现了当监狱警察的愿望。
“他每天来单位比别人早,回家比别人晚。”萨拉齐监狱四监区副监区长吕宇飞说,每天8时10分,刘海俊准时来到监区办公室“装备”上4公斤左右重的“六件套”(执勤记录本、对讲机、催泪喷雾器、强光手电、警哨、伸缩警棍)开始工作。
“刘科长的车和别人的车剐蹭过两次,一次是他碰别人,一次是别人碰他,自那以后他每次出门倒车都要先鸣笛,我每天早上都能听见,现在再也听不到了……”话没说完,吕宇飞的眼圈儿红了。他揉揉眼睛,声音低沉地说:“2014年冬天的一个凌晨,我接到指挥电话说,服刑人员食堂在冒烟。我立即向刘海俊汇报,当时他加完班正在洗澡,随即简单擦了把身子,穿上衣服,带着我直奔现场。第二天他就发烧了,但是他没请假,吃了点药硬扛过来。这次他怎么就没扛过去呢!”
萨拉齐监狱副调研员程建锋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刘海俊是他最满意的搭档。
“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锅炉火突然灭了,如果锅炉烧不起来,热水就烧不了,蒸汽供不出,早饭就做不成。”程建锋回忆说,当天早上4点,刘海俊发现情况后,带着两名服刑人员去掏锅炉灰,把水又续进去,一直到8点把早饭做熟。
刘海俊常说,处理服刑人员吃喝拉撒,脏点累点儿没什么,小问题不解决,大问题迟早兜不住。
无传染疾病,是监狱工作的一项工作标准。“无传染病的基础就是要保证食品安全卫生。这么多年来,食堂达标为无传染疾病提供了保障。”萨拉齐监狱监狱长杨卫平说。
“他非常努力,在工作中从来不耍滑头或者降低标准。对上级的要求或领导布置的工作,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做好、做得更好。”程建锋说,“你看这路,多干净。刚开始的时候,一到冬天,随处可见冻住的痰。这虽然是个小小的细节,但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抓出来。刘海俊抓得真不错,他责任心很强。”
平凡岗位无怨无悔
2017年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厅长、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毕力夫,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徐宏光,要求自治区全狱范围内开展向刘海俊同志学习的活动。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追授刘海俊一等功。
萨拉齐监狱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刘东鑫在追忆刘海俊事迹时深情地说:“刘海俊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认真履职,严谨负责、秉公执法,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新时代的风采。”
受到过刘海俊“传、帮、带”的青年民警眼含热泪说:“他曾教导我们,做监狱民警不仅要保证服刑人员跑不了,而且要把他们改造好。”
工作之余,刘海俊经常钻研服刑人员心理学,晚上到服刑人员监舍搜集狱情、整理日志,随时对服刑人员进行疏导教育。
服刑人员对刘海俊“又爱又恨”。一开始,刘海俊对服刑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大家都觉得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但接触多了,大家理解了他,更为他能如此细心而感动。
服刑人员李某说:“刘海俊队长对饭菜的质量要求特别高。2013年夏天,有一天我做完菜,刘队长尝了尝,指出菜色深,让少放酱油,还跟我讲道理说,要根据季节变化和人的生理特点放调料,夏天做菜应该味道偏淡,颜色偏淡,冬天应该颜色偏重,这样大家才有食欲。”
刘海俊尊重服刑人员,让服刑人员在受人尊重中自尊自强。
服刑人员徐某说:“刘队特别和蔼可亲。遇到问题,他从来不当着大家的面叫谁去谈话,总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好似不经意间说一句,没让我们觉得有心理负担。”
听到刘海俊去世的消息,服刑人员康某哽咽着说:“我多次入狱,从没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是刘队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他看我穿着露脚趾的鞋,就给我买了3双新鞋。在我生病时,他给我煮面……我很快就要出狱了,回归社会后,我一定要向刘队学习,踏实认真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