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地方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作者:火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2-28 17:15:18
分享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放开的细狗如离弦的箭,在田野里奔跑。 火炎 摄

“皇上他妈拾昧(捡麦穗),不为拾昧,为散心。”

蒲城县的“狗司令”潘中兴用一口纯正的关中方言幽默地形容自己喜欢细狗的缘由:啥都不为,就是嗜好,散散心,健健身。

今年六十八岁的潘中兴看上去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他说全凭着“细狗撵兔”才让他看上去能年轻十来岁。他说,这辈子没啥别的爱好就爱个细狗。如今他还养着大大小小七八条细狗,光狗窝就占去了自家的大半个院子。

细狗爱好者们就推举他担任类似专业协会的头头——“狗司令”。这不是因为老潘养的细狗多,或是他的狗撵兔技术比别人的狗高,而是因为他乐于助人,而且还有很强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在圈子里德高望重。

细狗,尖脸,两片长耳,身材细瘦挺拔,动作灵敏,擅长捕猎。“细狗撵兔”是流行于陕西省蒲城县一带集地方民俗和民间娱乐为一体的季节性传统民俗活动,属于当地“非遗”项目之一。

“潘司令”说:“标准的细狗是‘黄瓜嘴,柳叶耳,腰如弓,腿似箭,四个爪爪一盘蒜’。特点是忠诚灵性能狩猎,专门捕捉危害庄稼的野兔,而且看家护院不伤人。起初在唐代被专用于宫廷狩猎,后来渐渐流于民间,成为陕西蒲城、富平一带的民俗活动。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当野兔肆虐危害庄稼时,村民们就自发地牵着细狗到田间地头去追猎野兔以消除灾害。”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进入腊月,野兔开始肆虐,糟蹋庄稼,村民们就牵着细狗在田野里寻找捕捉野兔。 火炎 摄

在蒲城县城经营着宠物用品店的细狗爱好者吴正军不仅是位养细狗的高手,而且对细狗的历史渊源也有研究。他说:“传说细狗是西汉时期从西域引进的捕猎犬种。到了唐代,据史书记载,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曾狩猎于蒲城伏龙塬和尧山,细狗在狩猎中充当重要角色。到了宋代,细狗慢慢流传到民间,‘细狗撵兔’就成了民间一种狩猎和竞技的活动。”

从皇家狩猎到民间猎捕,从减少兽害增产增收,到强体健身脱贫致富。随着时代发展,物种演进,细狗不仅在用途上发生变化,在品种上也在不断变化。

今年五十五岁的刘胜龙是位当地公认的撵兔高手。还没退休,就只能利用节假日出来过过“老瘾”。

他说:“早些年,地里的野兔很多,细狗撵兔不费劲,有时候野兔多到细狗撵上两三趟都懒得再去撵了。其实啊,野兔的生存能力也在悄悄进化,越跑越快,本土的细狗撵得越来越吃力。上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的一种叫做‘灵蹄’的细狗被引进到我们这里,这种狗比我们本地的‘老细狗’跑得快,智商也高,逐渐替代了本土的细狗。到了本世纪初,野兔的奔逃速度好像又加快了,‘灵蹄’也撵得吃力了。我们又从澳洲引进一种叫做‘格力’的细狗,这家伙的速度更快,平均时速六十多公里,跟汽车的速度差不多,但它比本土细狗耐力差,也不太灵光,有时居然让被围住的兔子从包围圈里‘蹩’(腾空)起来跑掉。”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从澳洲引进的这个犬种叫做格力犬,速度比细狗快,但耐力比细狗差。 火炎 摄

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翻过一道沟,始终没有见到一只野兔。刘胜龙说:“野兔比过去少多了,速度也快了,常常十几个人牵着二十多条细狗出去一天也逮不下一只野兔。”

广袤田野一望无边,哪里能找到野兔那都是要凭经验的。刘胜龙说:“找野兔要有诀窍,比如‘长看梢,短藏腰’。就是说田垄长的,野兔就藏于两端;田垄短的,野兔就会藏身中间一段。”

这么多家的细狗在撵一只野兔,那么撵到后的战利品归谁所有呢?约定俗成,不管谁家的细狗捕捉了野兔,关键要看是谁捡到了兔子。也就是说,谁先抢到,战利品就归谁,与狗无关。所以捡兔子也是很有讲究的。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七八条细狗在围猎一只果树林里发现的野兔。 火炎 摄

刘胜龙说:“一旦发现目标,把细狗撒出去撵兔子,主人就要及时观察地形,人要站在高处的路边上,因为兔子的体型是前腿短,后腿长,一旦被追,慌不择路的兔子都会凭感觉往高处跑,因为往下跑就很容易翻跟头,自然就会被狗撵上。”

刘胜龙手上有一把被称之为“矛镰”的工具——一个套在木头把上磨得锃亮的铁钩子。“这个一来是用来‘打草惊兔’,再就是阻击奔逃的野兔。”他边示范边解说:“细狗撒出去后,人就要选择附近路边的高处,准备好手中的矛镰,等野兔奔跑过来的那一瞬间,算好提前量,将矛镰顺势甩过去,被击中的野兔会翻个跟头,被冲上来的细狗一口咬住。这时候,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你就可以顺手取兔了。这个功夫,一般人没有。首先不会看地形,即便是看好了地形,甩矛镰一定要有经验,打早了,兔子没到,还会被吓得跑到别处;打晚了,有可能会把后面紧跟上来的细狗腿打断。打到自家的狗也就认倒霉了,若是打着别人家的狗,那麻烦就大了。”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有着丰富捕兔经验的刘胜龙比划着手中的矛镰做出打兔子的姿势。 火炎 摄

据说,一般有经验的猎手刚刚开始都不主动出击捡战利品,而要到下午了才动手去捡,这又是为什么呢?

吴正军说:“‘细狗撵兔’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有时天黑才回来,出门就捡野兔,那肥的野兔都有六七斤重,要背一天啊,如果背上两三只就走不动路了。”

刘胜龙回忆说:“‘细狗撵兔’不是天天都可以,一般都在腊月到正月这段时间,再往后,庄稼开始发芽长苗了,就不好再撵兔了,怕踩坏庄稼。‘文革’那阵子,把细狗都打完了,说那是封资修。改革开放以后,就又放开了,人们又开始这项民俗活动了。那几年细狗很盛行,卖得价格也很高,有的好品种一条能卖十几万。野兔也多,捕获的野兔常常要两个人抬才行。如今,野兔越来越少了,你看我们今天走了五个多小时,将近二十多公里路,才撵到了两只兔子。”

这是为什么呢?野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个月就能繁殖一次么?

潘司令说:“现在人们捕捉野兔手段都先进了,特别是周边地方一些商家用野兔做买卖,夜以继日地捕捉,晚上开着汽车,打着车灯撵野兔,过度捕捉,使得野兔产崽的时间都没有了,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生物链。海边的渔民还有‘休渔期’,这里也应该采取‘休兔期’,以至于现在我们搞这项活动要长途跋涉跑到陕北榆林和甘肃偏远一带”。

【狗年话狗】关中民俗之一:细狗撵兔

这是多年前,当地画家王一雯先生赠送给吴正军的一幅《细狗撵兔图》,形象地展现了细狗撵兔这一民俗活动的场景。 火炎 摄

五十多岁的付福成也是个养细狗的专业户,他说:“我家三代都是靠养狗致富的,我现在还养着十多条细狗,这要是前些年那就是几十万啊。如今,买细狗的人少了,价格也掉了下来,一条下来也就一万不到。”他指着身后的房子告诉我说,这都是靠卖狗赚钱盖的。”

随着野兔的减少,买狗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能不能把这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来呢?对此,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杨佩华主任说,这是我县特色民俗项目,2009年申报的省级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这些年我们收集整理记录了很多资料,还编写了蒲城非遗图册,连封面都是“细狗撵兔”的画面。我们对传承人也进行考核管理,有具体项目保护措施,并每年给予传承人适当补贴,鼓励此项特色民俗活动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他们,希望能够以此兴微继绝。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