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地方

8旬老人守护山泉17年 多次“逃”出医院回山巡查

作者:蒋慎敏 来源:钱江晚报
2018-02-28 09:00:05
分享

8旬老人守护山泉17年 多次“逃”出医院回山巡查

  亲自动手的钟老师,工装外套里头还穿着病号服。

最后一次组织大家给泉源砌屋换管,接下来我就可以安心住院了

8旬老人守护山泉17年

一份离别留言,背后满是故事

虎跑泉、龙井泉、径山泉、白沙泉……杭州许多泉池历史悠久,传承着故事与文化。

在杭州半山一带,拥有最多“粉丝”的,是虎山公园的无名山泉,终日泉水汩汩而出,每天都有群众过来打水。

钟鸿亮住在田园社区,退休前干了几十年的小学教师。也正是有了他,才有了如今这口大伙喜爱的无名山泉——17年前,钟老师自掏腰包造了第一个泉眼。

而最近,钟老师的一份“离别留言”贴在了泉水口,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转。

8旬老人守护山泉17年 多次“逃”出医院回山巡查

  钟老师从水源处接水管,引泉水到山脚。

老人在泉水口边上

写下“离别留言”

在杭州本地论坛上,网友贴出的“离别留言”,内容如下(本报略有改动)——

各位接水者,蓄水池经常有人下去乱搞,上次停水两个月是因为有人把套在管子口上的滤网拔掉。竹叶等杂物吸入后所以堵了。后来六个人找了两天最后只能把管子改道重新埋过。

排队的人多了,有人直接下水池用壶灌水。这次为了使水源清洁,水池四周用红砖砌成了一间小屋,上面用彩钢瓦盖住,树叶、竹叶不会下去,再用铁门关上,上锁,这样不会有人进去做“好事”了。

这次用去红砖800多块、水泥5包、黄沙18袋、铁门2扇等其他材料和费用(因是上坡,没人肯运,叫来拉货车,光是运费300元)。砌两个水池的小屋用去1800元(人工40多次,全是看到通知后自发来的爱心者)。

17年来,这是最后带病(心脏病引起胸腔积水、气急……)组织大家疏通水管。水池盖好小房子,从此就无牵无挂了。我就可以安心到临平住院,回到儿女身边,半山这里不住了。

别担心,在这次劳动的人中,他们组织了一个朋友圈。水池水管有什么问题,他们发个短信就会来的,有接班人了。

这次的钱,有人愿捐请转交到路边小店,写下姓名、捐款额,留下电话。

再次向爱心的捐款者和出力者表示深深地感谢!

八十三岁老人:钟鸿亮

离别留言   2018.1.15

从留言内容可以看出,钟老师病了。

钟老师是余杭人,退休后住在原牛奶厂职工公寓的田园社区一带。

多年以前,这个泉水眼边的山涧,是附近居民、特别是老人们爱去的一个取水点。但那时取水,都是踩水下去,拿着瓢来舀。不方便,也不卫生,对老人来说,更是伴随着风险。

于是在2001年,他自掏腰包,花了3000多元,在山顶找了一处水源,用石块砌坝、砌水池,并用沙石过滤,用水管引到山脚。

无名泉第一个水眼刚建好,来取水的居民们都喜欢上了。听说是钟老师主动掏的钱,大家你五十、我一百地凑钱要求分担。

而后历经公园改建,无名泉一度废弃,之后钟老师又再度自费重建。到2015年,钟老师和居民们“众筹”了资金,在靠近山顶位置找了第二处水源,打造了第二个水眼。

如今,山脚的无名泉已经有了三个水眼。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虎山公园,看到仍有不少人拎着水桶来取水。不过,山泉口原本贴着的“离别留言”已经不见了。

一位游人问,这水能喝吗?取水的沈老伯连说:“这泉水口感可是最好不过了,而且疾控中心前年也检验过的,说是二类水。”

多次“逃”出医院

给水源盖起了小房

随着取水者越来越多,山泉成了老人越来越放心不下的“孩子”。隔个三五天,钟老师就会上山一趟,看看水源有没有被污染、滤水口有没有被落叶堵住。但钟老师的身体,却是越来越支撑不起这样的例行巡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现了“离别留言”的原因。

“病倒是不重,但经常要住院,一住院我就放心不下。”昨日傍晚,钱报记者联系上了83岁的钟老师。他正在临平医院休养。听说记者为了“离别留言”的事找他,钟老师有些不好意思了。

“留言已经拿下了。”钟老师说,主要是前段时间泉水停了,挂上去让大家安心,也告诉大家可以来取水了。挂了一个月。

钟老师先给记者说了小房子的事情。

去年底他在半山的杭钢医院住院,有人直接到水源那儿取水,把管子上的滤网都给拔掉了,导致水管很快被落叶堵塞。

“听说此事后,我决定疏通管道之后,再给水源盖个小房子比较稳妥。”

社区帮忙要来了不少红砖和水泥,去年12月17日,钟老师穿着一身病号服瞒着医生走出医院,亲自动手,给第一个水源盖起了砖瓦房——用彩钢板为顶,装上了铁门。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13日,钟老师多次“翘院”,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给两个取水点砌上了小房子,更换并埋了水管。

有“朋友圈”接班看泉水

老人这下放心了

等到工程结束,这群因来帮忙而结识的志愿者们有了一个主意。

他们对钟老师说,以后你就放心休息吧,泉水,我们替你看着。

这十几位年纪五六十的热心人,特意建起一个微信群,有啥情况群里一发,不会用微信的,群里的人就电话通知。

“我们都是住在附近的,很方便的。”张大伯说,这无名山泉,钟老师操心到现在已经很完善了,他们这群因钟老师新认识的“朋友圈”,能够帮点小忙,让钟老师在临平也好放心。

“他们都很热心,很愿意帮忙,托付给他们,我也放心了。”钟老师在电话里笑了。本报记者 蒋慎敏 通讯员 杜正钢 文/摄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