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科学”号凯旋。 王雨萱 摄
中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建成 数据每小时传输一次
中新网青岛2月7日电 (记者 胡耀杰)中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7日返回青岛母港。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中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负责人王凡介绍,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4年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取得了显著进展。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稳定获取连续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
“在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方面,我们在2016年突破了潜标系统实时传输难题并实现深海潜标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在此基础上,本航次实现了从单套到组网,从水下1000米到3000米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的功能拓展。”王凡说,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的自主构建完成将有力推动中国和国际大洋观测能力的持续提升。
王凡打开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可以看到西太平洋深海刚刚传回的现场数据,点击其中一个站点,漂亮的深海环境参数动态变化图自动绘制出来。王凡说:“这组深海海流计和温度盐度仪现在位于3200米深度,海水温度为摄氏1.6度左右,流速可达80厘米每秒。”
王凡表示,截至今天,深海数据已成功实时回传3万余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现已实现从观测网科学规划、深海潜标设计、大洋海上作业、水下和卫星实时传输、数据智能分析挖掘、电脑手机终端图形接收的全流程一体化作业,建设与维护步入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时代。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中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中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林林副研究员介绍说,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9600余海里,除实时潜标的作业外,还完成了深海浮标布放、200余个大洋水文综合站位调查,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观测。航次期间,考察船还停靠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港口进行补给,并实施了中国与菲律宾之间首次联合科学考察。
据悉,本航次的成功实施,推动了由中国为主发起,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的NPOCE大型国际合作计划的发展。该计划致力于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手段提高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该计划的成功发起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在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