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的 战略思考

作者:程小旭 肖光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8-02-06 13:12:55
分享

聚焦黄河上游经济带建设(3)

程小旭 肖光畔

我国自古有“饮水思源”的美德和传统。全长5000多公里的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母亲河,流经全国9个省区,惠泽了数亿人口。而作为黄河上游地区,尤其是青海、甘肃两省,对于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及用水安全,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甘南州玛曲县,流经玛曲县境内433公里,黄河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好黄河上游经济带,从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一、做好顶层设计,编制黄河上游经济带生态经济合作规划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由国家部委、所涉省区共同组建高规格的联合协调机构,国务院主要领导兼任该机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与所涉省区共同参与。先期由国家智库完成黄河上游经济带战略课题研究,吸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及四川阿坝州的建议和意见,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黄河上游经济带生态经济合作规划。

(二)确立“三区五极多节点”发展思路。即以兰西经济区、河套经济区、呼包经济区,五极为兰州、西宁、银川、包头、呼和浩特,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多节点指的是黄河沿岸的城市和城镇。通过挖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大支持开发力度,把黄河上游经济带建成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民族繁荣稳定发展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综合发展区,为所涉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三)将兰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东北地区有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个副省级城市,而西北五省总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0.9%,目前只有西安一个副省级城市。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现实需求考虑,亟待将兰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兰州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随着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及多条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南亚班列相继开通运行,兰州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广兰大通道、沪兰大通道、兰郑空中快线也使兰州航空枢纽地位得以加强。兰州物流、枢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兰州新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巩固了兰州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发展定位和重要作用。

兰州、西宁、银川作为甘青宁三省区的省会(首府)城市,综合来看,无论是人口总量、综合交通区位优势,还是工业基础、经济发展潜力,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经济带的中心城市,都是比较匹配的。以兰州为中心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加大对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额度,建议国家许可甘肃省整体享受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其他的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对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省区实施差别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五)考虑到兰州发挥黄河上游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议国家适度放宽兰州市、白银市及其他省区沿黄城市的黄河用水量指标。

二、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甘肃、宁夏、内蒙古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其、乌兰布和、毛乌素等沙漠,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该区域还分布有白龙江、湟水河、渭河、洮河、大通河、黑河、石羊河、党河、疏勒河等重要内陆河。

基于防治沙尘暴,减少沙尘天气、雾霾天气对城市产生的不利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大江大河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区域应由国家统筹考虑,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加大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造成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人才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省区的努力,为高端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就业环境,重视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人才回流,重奖科技带头人,使他们增强获得感。同时,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该区域可借助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总投资189亿元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规划面积约16.1平方公里,目标是打造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后能为兰州新区及整个西部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国家应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为职业教育示范区。

四、挖掘资源优势和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业,建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黄河上游经济带涵盖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区域内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交错并行,气候多样、风貌各异,文化旅游业资源要素齐全。

甘肃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兰州有黄河水车博览园、百年黄河铁桥中山桥、“西部小故宫”鲁土司衙门等。此外,还有张掖卧佛寺、山丹军马场、七彩丹霞、嘉峪关长城、甘南拉卜楞寺、黄河石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独有的、稀缺的文化旅游资源,为甘肃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强力支撑。

该区域内还有塔尔寺、郎木寺等声名远播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众多肃穆庄严的清真寺,因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服饰、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各类以塔、阁、庙、寺为代表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内蒙古和甘肃交界的区域生长有西部独有的沙漠胡杨林。

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三江源、可可西里、鸟岛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青海玉珠峰海拔6178米,被认为是登山初学者最理想的训练山峰,已建有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

宁夏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沙湖,有“世界沙都”之誉的中卫沙坡头,有反映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场景的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有拍摄过电影《红高粱》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内蒙古横跨29个经度,富集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河湖、温泉、湿地、地质奇观、中俄蒙口岸、历史民俗文化十大旅游资源。

鉴于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建议国家把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省区整体作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来打造,最终形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让这些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经济发动机,成为该区域经济隆起的重要力量。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及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做强做大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产业。

甘肃、青海、宁夏及内蒙古中医药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量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藏药、蒙药、回药等民族医药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甘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十余个岐黄中医学院(中心),开展中医教学培训、技术推广和临床医疗服务,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并拓展了医药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结合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国家应大力支持该区域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把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区域建成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农业。

除了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等传统经济作物,该区域还适合大面积种植沙棘、油用牡丹、文冠果等耐寒耐旱作物。该区域应依托资源优势,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优势品牌农业。

(四)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近年来,除了内蒙古有个别县(旗)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外,甘青宁三省区则长期缺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发展短板。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上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实施乡村休闲产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该区域可充分挖掘县域经济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明星县(市、区、旗)、明星镇(乡)、明星村,形成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短板。

五、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发展格局

盘点梳理各省区产业发展的家底和优势,统筹协调产业布局,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错位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六、建立联动扶贫、共促小康机制

各省区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联动起来,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打破地域限制,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为原则,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比如在枸杞产业发展方面,宁夏利用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和市场营销手段与甘肃联动,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种植枸杞的农户统一进行种植加工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帮助其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甘肃在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方面则可对宁夏部分地区种植中药材的药农进行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从而促进贫困地区能与全国一道达到小康目标。

七、扩大对口帮扶范围

结合中央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由省区市对口帮扶西部省份,扩展到国家部委、央企、知名高校院所、北上广深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参与对口帮扶,对黄河上游经济带所涉省区进行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对口帮扶。形成互派挂职干部,扩大人才共享与产业合作的规模、丰富人才培训和科技合作等格局,帮助这些地区转变发展观念,深化经济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拓展旅游消费、特色农产品销路等,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