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十秒复苏 就地抢救最为关键

来源:羊城晚报
2017-12-12 14:58:29

心脏骤停十秒复苏 就地抢救最为关键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12月10日,2017年广州半程马拉松一名25岁的跑者在终点冲刺后突然倒地。幸运的是,他距离终点医疗点并不远。现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了他,并在十多秒内开展了现场救治,让跑者恢复了自主心率。随后,跑者被送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见图),目前该名跑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基本正常,已转入省二医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事实上,这名跑者的“奇迹生还”并非偶然,关键就在及时抢救,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奇迹”。

十多秒内紧急就地救治

记者采访参与救治医护人员还原了当时的救治过程,可以“惊心动魄”来形容。

10日上午9时30分许,一名25岁的半程马拉松跑者冲刺过终点后,一头栽倒在地。就在这时,离他不远处的广州解放军421医院急诊医生迅速上前,将男子翻转过来,此时男子仍能开口讲话,但脸部已经有少许擦伤,随后搬运到担架上,上救护车,但此时男子迅速出现意识丧失,颜面青紫,少许抽搐,医生迅速探查患者脉搏消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随即给予除颤,开始心肺复苏。

按理说,心脏骤停十万火急,患者已经上了救护车,司机随时可以飙车送医院,可是,此时,医生们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们居然没有开车,救护车就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不过,救护车里,却早已“大动干戈”——急救医生持续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医生们一边救治,一边联系赛事应急保障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诊。另一边,省二医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开展院内抢救准备,呼吸机、气管插管等各项急救设备器械都“整装待发”。

间隔除颤4次,直到令人激动的心电波形出现,患者脉搏呼吸恢复了!“千钧一发”间,救护车拉响警笛,患者被送往省二医。

“当时患者心跳恢复,但其实没有意识,生命体征是不稳定的。”11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广马医疗救治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中山一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廖晓星教授如是说。记者了解到,经过先后2次镇静药物使用,适当补液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并开始慢慢苏醒。目前患者状态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较为平稳,但尚未转入普通病房。

最强急救团队“护航”

有新闻报道称,目前国内心源性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这位跑者得以成功抢救,被誉为是一个“奇迹”。不过,这样的“奇迹”并不是偶然。

网络名为“急诊夜鹰”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西富介绍,此次广州马拉松的赛道上有36辆急救车,72部手动除颤器,50个AED移动骑行救护员,每百米一个大三医学生志愿者,赛道上还有大概300多名医师跑者,而幕后,更有广州急诊急救界最强大的专家团队在指挥,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另一方面,王西富认为,此次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就地除颤、就地复苏——也就是救护车“一动不动”的那一段时间。“不要急着送医院、找专家!”王西富指出,他一直关注着全国各地的城市马拉松心脏骤停急救过程的视频和过程实录,他总结了一个结论:那些急着送医院找专家急救的心脏骤停跑者容易回天乏力,而那些现场就地除颤、就地复苏的跑者反而大部分成功获救。

专家呼吁

公共场合推广救命神器AED

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广公共场所普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廖晓星教授表示,此次救治经历更加佐证了推广AED的重要性。廖晓星表示,AED作为一种具备语音提示功能、可简易操作的电击除颤器,能够让非专业人员能够迅速使用,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其回复心率。由于AED会成倍提高心源性猝死人群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效果好,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救命神器”。不过,这种价值约2万-3万元/台的“救命神器”一直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记者了解到,广州也开始推广AED设备。今年10月,8台AED进驻广州塔、花城广场、北京路、正佳广场、白云国际机场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人群密集的网点,这也是AED在广州市率先于公共场所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