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彰武:变害为宝 点沙成金

来源:新华网
2017-09-24 22:19:31

阜新彰武:变害为宝 点沙成金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彰武已经构筑起绿色长城。新华网陈婵婵摄

新华网沈阳9月23日电如果提到彰武,还会皱着眉头将“漫天黄沙”挂在嘴边,那你只能算是彰武的一位“故人”。

9月21日,2017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走进科尔沁沙地南缘——阜新市彰武县。眼前绿油油的万亩松林、清新的空气,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铸造成工业部件、制成环保墙面、做成精美的沙画、养生沙疗……凭着顽强的“治沙精神”,彰武人不仅“管”住了沙,还让沙成为了他们致富之宝。

固沙造林构筑辽西北第一道绿色屏障

“以前地都种不了,头一天撒下种,第二天种子就都吹没了。风沙大的时候,一夜的功夫家门口就堆成了小沙坡,家门都出不去,”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回忆起昔日漫天沙尘的场景,老人不禁皱眉摇头。

曾几何时,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彰武,沙化面积达到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四分之一,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

彰武的东南方向便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按7级-8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沈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峻的沙漠化程度,引起了世界、国家和省市的极大关注,也使彰武成为辽宁土地荒漠化、生态最脆弱的区域。

固科尔沁风沙,建第一道生态屏障,兴县域经济是解决全县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全县上下先后实施了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辽西北边界林、省坡耕地造林绿化、阜新市200万亩荒山荒坡造林、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2006-2014年,阜新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26.5万亩,完成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围封)工程面积31.4万亩。各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保护了以沈阳为主的中南部城市群生态安全。

从“不毛之地”到商品粮基地

阜新彰武:变害为宝 点沙成金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彰武已经构筑起绿色长城。新华网陈婵婵摄

“没错,这里原来是一片片沙丘,现在不仅可以培育松树苗,房后还种上了水稻”,在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里,讲解员指着墙上的一张图片释疑道。

据介绍,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来不能播种的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现在可以播种了,粮食产量呈跳跃式发展。全县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2008年的7.5亿公斤,成为辽宁省新的商品粮基地县。

近年来,彰武实施“千万亩经济”工程,总规划面积21.65万亩。建设以寒富苹果、优质梨、榛子、树莓为主的果品经济林示范区,将冯家、双庙、章古台、平安、二道河子等重点乡镇建设成果品经济林核心项目区。

截止目前,“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已完成13.38万亩,占总规划面积的61%,预计“千万亩经济林”工程投产达效后,每年每亩可实现收益4000元。

与此同时,林业产业不断优化,全县进一步加大商品林、工业原料林和特色经济林建设力度,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林木种苗繁育、林下种植等林产业蓬勃发展。

如今的彰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苗木繁育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10万亩,林木蓄积量已达375万立方米,林价近20亿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绿色银行”。

“点沙成金”彰武走上“沙产业”之路

走在中国硅砂交易中心展示厅内,眼前由硅砂制成的大到工业部件、发动机、泵阀,小到手工沙画、五彩真空石……让人不禁感叹,曾经肆掠的风沙如今竟无比“温柔”地攥在彰武人的手中。

风沙曾经是彰武人的“羁绊”,而今却成里“沙里淘金”的“香饽饽”,带着彰武人走上了“沙产业”的致富路。

经过探测普查,彰武天然硅砂储量达8.5亿吨,远景储量在30亿吨以上。

据介绍,彰武县境内的风沙均为硅砂,且砂粒形状规整,强度高,且耐火度高达1400摄氏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可以广泛应用于铸造、化工、玻璃、石油及其他多个工业发展领域。原来,这随风而来的沙子是个“金娃娃”。

目前,彰武县有硅砂企业33家,去年全县生产硅砂近300万吨,占国内铸造用砂市场的十分之一。如今的彰武,正在“以沙为媒”共赢发展,打造”防沙、治沙、用沙“典范,在争创“硅砂之都”的道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