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原治沙进行时:从"不敢喝水"到"有风无沙"

作者:杨程晨 来源:中新社
2017-08-25 22:18:43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高原治沙进行时:从“不敢喝水”到“有风无沙”

中新社西藏日喀则8月25日电 (记者 杨程晨)雅鲁藏布江上游南木林段,一片3万亩(约2000万平方米)的绿洲出现在北岸开阔地上。3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寸草不生的高原戈壁滩。

南木林县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县城距日喀则市76公里。回忆起曾经的风沙天气,附近村民说,“上午在家抹完桌子,下午就可在桌上写字”。

2014年初,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动土”。据南木林县县长王顶峰介绍,示范区总规划面积42万亩、绿色通道383.8公里;截至目前,累计植树造林3万亩,栽植新疆杨、榆树、柳树、沙棘等9种苗木167万株。

世代生活在此地的赤列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从未想象过戈壁滩上会栽下这么多树,虽然才3年多时间,但风沙治理已初现成效。

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2016年示范区沙尘天气天数同比减少三分之一,核心区空气含氧量同比上升5%,空气湿度同比上升一成。

易地搬迁户赤来说,搬迁前知道这里是一片荒原,搬来后眼见此地发生180度变化,以前不愿退耕还林的村民现在都说“今后想种树”。

村民达成共识不仅因生态变化,还有示范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王顶峰说,目前,加入示范区生态岗位的村民年收入达3000元人民币,护林员岗位月收入达1300元;艾玛乡恰热村的示范区唯一产业苗圃基地,解决当地30人以上的长短期就业问题。

在城区的另一端,中国高原西南重要运输通道拉日铁路途经此地。中共白朗县委书记陈昊透露,这片区域大面积荒地、沙丘,沟壑纵横,流沙经常侵蚀附近农田,还对铁路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

2016年12月,白朗县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项目启动,今年5月完成一期3000亩枸杞种植。产业园执行董事曾令静说,枸杞的培植周期长,前期工作要到第四年才会看到经济效益。但一棵枸杞树的寿命有100年,长期培植过程有助土壤下层稳固和质地改变,使沙地彻底绿化,是其他防沙方法不能比的。

陈昊说,通过企业一边发展种植业一边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仅靠政府投入,可以将当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该产业园雇佣附近村民,长期制员工的月薪可达4000元。

“以前这里风沙大到连水都不敢喝。”曾令静指出,枸杞项目从启动至今才过半年,树种存活率已过八成。几天前,白朗县迎来大风天,“风依旧很大,但空中沙石已明显减少”。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今年稍早前表示,未来数年西藏将全力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年均造林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