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力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局面——追记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先生

来源:新华社
2017-08-25 18:30:04

新华社兰州8月25日电 题:施力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局面——追记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先生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今年是敦煌学研究集大成者、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先生诞辰100周年。段文杰先生将人生的60余年献给了敦煌。

1917年8月,段文杰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一个小镇。1944年,还是“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的段文杰,在看了张大千于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后,对敦煌心驰神往。次年毕业后,他北去敦煌。

当时,地处沙漠的敦煌条件十分艰苦,宿舍是马棚改的,土桌土凳,没有电,窟内作画只得靠反光或秉烛。可段文杰不以为苦,沉浸在延续千年的敦煌艺术中,“一画入眼里,万事离心中”。

段文杰临摹历代敦煌壁画380余幅,是临摹敦煌壁画最多、临摹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之一。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是他临摹生涯的经典之作。因壁画残损严重,他翻阅100多种资料、摘录2000多张卡片,理出了敦煌服饰的来龙去脉,终于使这幅中国美术史中的巨制名品“失而复得”。

“段先生就是一个宝库。(敦煌壁画中)任何风格、所有笔法他都画过。他把古代的东西真正搞透了,每个时代什么样子他成竹在胸。”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段文杰曾受到不公正对待,可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没有击垮他。“段文杰去大城市当个大学教授未尝不容易,可他回来了,是打不走的敦煌人。”92岁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原所长孙儒僩说。

1982年,段文杰从常书鸿手中“接棒”,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首任院长。

当时盛传“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于是,段文杰带头搞学术,组织大家做研究。1982年,由段文杰主持编辑的《敦煌研究文集》出版,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称其为“严冬过后震撼人心的第一声春雷”。同年,由他倡导试办的学术刊物《敦煌研究》出版,如今它已成为国际敦煌学界首屈一指的优秀刊物。1983年,段文杰主持召开了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1984年,他任《敦煌学大词典》副主编,后来这成为敦煌学者人人必备的工具书……

广纳人才、接轨国际,是段文杰推动敦煌事业的重要抓手。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招聘、调入、招工等方式吸纳人才,他还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派遣年轻人赴日、意、加、美等国深造学习。

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李最雄至今感怀段先生对他的培养。“1985年我刚调去敦煌,段院长就让我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读博士。刚毕业回国,就让我去加拿大学习。想来段先生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偏居西北的敦煌研究院人员流失严重。但段文杰说,10个里有1个留下来也是好的。“段院长非常宽怀,体谅年轻人的诉求。日后很多离开的艺术家谈到这个时期,都感谢在敦煌的洗礼。这是他对中国美术界作出的贡献。”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主任娄婕说。

柴剑虹说,中国敦煌学、世界敦煌学研究之所以有今天,是一代代人做出来的,段院长抓住了“人”这个核心。他不仅关心个人,还注重团队建设。科研处、接待部、资料中心等部门,如今在全球遗产地中都是领先、甚至是最好的。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进宝说,“段文杰时代”是敦煌研究院学术进步、走向世界、机构建设的黄金时期。许多开创性的举措,为敦煌学的繁荣及走向世界、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8年,段文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2011年他在兰州逝世,骨灰安葬于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

段文杰之子、甘肃画院原院长段兼善说:“我父亲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衷热爱。正是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的爱,他才能在莫高窟坚守一生,从未动摇。”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称赞段文杰先生是莫高窟人的杰出典范,以一生诠释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我们应该以先生为楷模,继往开来,为推动敦煌学、敦煌美术、文化遗产保护等诸领域的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