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航天员完成海上救生训练 海天救援培育中欧情缘

作者:张素 来源:中新社
2017-08-23 22:13:09

中新社烟台8月23日电 题:中欧航天员共同完成海上救生训练 海天“救援”培育中欧“情缘”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女航天员Ryan爬出飞船返回舱,步履蹒跚,从水里走上岸。这是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的结尾。

现实中,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从中国神舟飞船模拟返回舱跃入海中,与同一乘组的中国航天员刘旺、陈冬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海上漂流”。

中欧航天员完成海上救生训练 海天救援培育中欧情缘

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8月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图为训练期间,8月17日,航天员尝试从神舟飞船模拟返回舱“逃离”。中新社发 朱九通 摄

40岁的萨曼莎是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员,曾创女性最长单次太空飞行记录。她经验丰富,但从未在茫茫大海里接受检验,直到她参加了由中国航天员中心于7月31日至8月23日在烟台市附近海域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

时值酷暑,烈日当空,风大浪高,航天员搭乘的橘红色救生小船在海里猛烈颠簸,有人几欲呕吐。航天员们形容说:“不开舱门,闷;开了舱门,晒。坐上救生小船,船底极薄,相当于直接贴在海水里,冷”。

“漂流”期间,航天员们一边忍受身心不适,一边还要忙着操作,比如拨打铱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络、启用卫星定位仪、使用钓具钓鱼、喷洒驱鲨剂、清理船上积水、挥舞光烟信号管和发射救生信号枪弹。

完成全部训练后,萨曼莎与刘旺、陈冬握手欢呼。她说,中国同行的能力让她记忆深刻,“我非常希望能与中国航天员一起飞往太空”。

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无比艰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觉得过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我一定要参加这次训练,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随时准备投入任务”,他对中新社记者说。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这次海上救生训练带给他新奇的感受:“训练考验了航天员之间的配合及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

中欧航天员完成海上救生训练 海天救援培育中欧情缘

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8月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图为训练期间,8月17日,直升机悬吊营救训练。中新社发 朱九通 摄

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按照每组3人,共编为6组开展训练。与杨利伟同一乘组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说,航天员在自主出舱后要打开救生船包,每组配备一条单人船和一条双人船。

王亚平说,有些组是由最先爬出舱的指令长打开单人船并放置救生物品,他们组的指令长杨利伟却打开了双人船。这样做,使紧随其后出舱的王亚平无需进行操作,既确保她快速出舱,还节省了她的体能。

碧海蓝天看上去极美,救生训练过程却是“危机四伏”。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为保障安全,小到用胶带缠裹住营救航天员所用吊篮上的尖锐部分,大到启用一条船在距离母船一海里处高速绕行作“保护圈”,他们设置了多项预案。

欧洲航天员的工作人员对此赞不绝口。“直升机空中悬吊营救是极为危险的环节,所幸中国的飞行员和救生员都非常专业,确保了培训的安全。”欧洲航天员中心医生塞尔吉·瓦奎尔评价说。

“舒服!安全!”47岁的德国航天员马蒂亚斯·约瑟夫坚持用中文接受采访。马蒂亚斯性格外向,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马天”。他特意拿来一摞欧洲航天局印制的明信片,签上这个中文名字再送给记者。

马蒂亚斯与同一乘组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都没执行过飞行任务。“我期待与中国伙伴一起在太空工作。”马蒂亚斯在临别时说,一旁的叶光富迅速回应:“I hope so(希望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