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自家猪舍里的一头头黑猪,今年49岁的崆峒镇祁河村河沟社村民陈德发做梦也想不到,两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如今成为了村子里规模最大的养殖户,去年仅靠养猪一项就实现净收入3万多元。而这一切的转变,都要从两年前村子里成立“祁河村互助资金协会”说起。
“以前只是在山里靠种植小麦、胡麻为生,要同时供应两个孩子读大学,还要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日子过的异常艰难”,提起之前的生活,陈德发感概万千。
2013年起,陈德发就和妻子一直思考脱贫的路子,想法虽多但一直苦于没资金、没门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中央、省市区的扶贫力度越来越大,各项政策利好让陈德发看到了在家乡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5年,在崆峒镇包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德发争取到了5万元扶贫贷款,同时在乡镇干部建议下,陈德发开始走上了生猪养殖的道路。
建猪舍、引良种,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陈德发发现5万元的贷款根本就无法完全解决生猪养殖的资金问题,资金短缺依然是陈德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正当陈德发再次为资金问题犯愁时,2015年祁河村互助资金协会成立。加入互助资金协会的陈德发很快就以养殖的名义在互助社贷到了2万元借款,建成猪舍5间,引进良种黑猪10余头,真正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2015年引进良种时还缺2万元资金,还好有互助资金协会的帮助,否则养殖规模绝对不会像现在这般大,去年我已经全部还清2万元贷款,而且还利用剩余的3万多买了一辆小货车”,谈起互助资金协会的雪中送炭,陈德发很是感激。
陈德发的致富路只是崆峒镇互助资金协会成立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崆峒镇先后在辖区14个行政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为解决全镇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到“造血”转变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2015-2016年崆峒镇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共下拨资金490万元,已帮助165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其中包括127户贫困户和38户会员户,贷款的运行率达到了75%,按期还款达到100%,有效缓解了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我镇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崆峒镇副镇长李睿告诉记者说。(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