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家庭朗诵杜甫诗歌(彭超 摄)
为传播中国传统诗歌文化,让生活在成都的外籍人士通过诗歌认识成都,了解成都,成都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出入境管理局、成都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青羊区教育局特别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十余个家在成都的外籍家庭,踏上了一场主题为“家在成都·诗意青羊”的诗词大巴之旅。
6月17日上午,本次活动从成都画院启程,途经浣花溪和杜甫草堂,再经由琴台路回到成都画院。浣花溪因诗人杜甫而闻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杜甫草堂更是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外籍家长和孩子们徜徉于杜甫草堂,了解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故事,并一起朗诵了杜甫寓居成都期间所作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等著名诗篇。回到成都画院后,还在画院上了一堂诗词主题课,课上,外籍小朋友们单独上台朗诵了唐诗。
“我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这类主题活动,非常有意思。”来自加拿大的Matthew Jonathan Vegh,是在成都呆得最久的老外之一。“2000年我第一次来成都时,成都才修到二环,几乎没什么私家车。”Matthew说。如今,他已经在成都成家,还开了一家IT公司。Matthew很喜欢四川文化,业余时间,他专门研究过三星堆和金沙文化,还写过以此为题材的电影剧本。
Matthew带着9岁的儿子Michael来参加了此次活动。Michael说,参加这次活动他很开心。他在杜甫草堂买了一把题了杜甫诗歌的扇子,高兴地四处拍照。在成都画院,Michael主动上台朗诵了杜甫的诗歌。
7岁的Mandy(中文名赖思彤)也上台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诵了杜诗。如今她正在成都泡桐树小学读一年级,虽然刚从美国过来不久,但她已经会背诵差不多5首中国古诗,包括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喜欢’这个词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成都的感情,我爱这里。在中国除了成都,再没有如此让我如此着迷的城市了。”Mandy的父亲Sam Agyemang说。9年前,他从美国来成都,到电子科大读研,被这里宜居的环境和美食吸引,也在这里结识了他的妻子,一个成都姑娘。
这趟特殊的诗词大巴邀请了一位来自苏格兰的“成都通”,成都青羊区的外籍英语教师Robin Roy作为导游。5年前,Robin从遥远的苏格兰来到成都,爱上了这个舒适悠闲的城市,爱上了麻麻辣辣的成都美食,于是“来了就不想走了”。
来成都之前,Robin周游了亚洲许多国家,也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成都。“和我一起来的几个朋友也留在了成都,但我听说很多去其他城市当实习英语老师的朋友,实习期一过就回国了。”Robin说。
Robin对中国诗歌很感兴趣。活动之前,他专门做了功课,了解这些诗歌的意思。“今天的活动非常有趣,我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当导游,有点小紧张,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Robin说。Robin还对精通美食的苏东坡非常感兴趣,要专门找关于他的书来看。
此次活动是“跟着诗词游成都”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从3月起,该活动邀请外籍孩子和家长们坐上萌萌的熊猫造型诗词大巴,听名师和专家说典故、诵诗词,跟着诗词寻访成都的历史文化古迹,感受成都的文化和韵味。十六趟大巴开往每一个拥有成都诗词记忆的角落。
2016年,成都市政府启动了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力争为外国朋友创造便捷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增进外籍人士对成都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该系列活动即是“家在成都”工程的具体实践,希望以此帮助在蓉外籍人士从传统诗歌中认识成都,了解成都,读懂成都。(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外籍家庭来到杜甫草堂(彭超 摄影)
外籍家庭参观杜甫草堂(彭超 摄)
外籍家庭参观杜甫草堂(彭超 摄)
外籍家庭朗诵杜甫诗歌(彭超 摄)
外籍家庭朗诵杜甫诗歌(彭超 摄)
外籍家庭在杜甫草堂合影留念(彭超 摄)
9岁的Michael上台朗诵唐诗(彭超 摄)
7岁的Mandy上台朗诵唐诗(彭超 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