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古雏鸟 距今9900万年(图)

作者:吴跃伟 来源:中国网
2017-06-08 14:21:08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古雏鸟 距今9900万年(图)

  比龙标本,蕴藏着几乎完整的雏鸟

青年古鸟类学家邹晶梅表示,比龙标本的头骨有明显的牙齿,其椎体等其它骨骼形态一致表明,它属于典型的反鸟类。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其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鸟类的相反,因此得名。反鸟类和今鸟类是鸟类演化的两个主要的谱系,并在早白垩世出现了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它们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但最终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

琥珀中的古鸟标本保存极为完好,尤其是约2厘米长的金黄色鸟足特别醒目,“上面的鳞片,丝状羽栩栩如生,有很锋利的爪子,当时当地人都以为是蜥蜴爪,但我意识到这个标本尤其特殊,更像鸟类的足部,”标本的拥有方,腾冲虎魄阁博物馆馆长陈光先生回忆道,“我们后来选择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团队合作研究,邢立达副教授目前也是腾冲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为腾冲琥珀产业出谋划策。邢立达确认了我的猜测,这确实是鸟足!而我的爱人则给这件标本起了一个昵称,叫‘比龙’,这是缅甸一种琥珀色小鸟(小云雀)的当地读音。”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古雏鸟 距今9900万年(图)

  比龙标本的翅膀

这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之一,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前,属于白垩纪中期的诺曼森阶。邢立达介绍:“这只小鸟体型娇小,从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长度约6厘米。当时它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邢立达表示,琥珀的特异性使该化石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反鸟类雏鸟的骨学与软组织细节,为我们了解反鸟类和今鸟类在发育上的显著差异提供了新的机会。路易斯·恰普教授也表示,这个琥珀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古雏鸟 距今9900万年(图)

  比龙标本的一对鸟足

“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瑞安 麦凯勒教授说道,“比龙标本保留着迄今最为完整的古鸟幼鸟羽毛和皮肤,这在白垩纪的标本中尚属首次,这些细节包括羽序、羽毛的结构和色素特征等。” 比龙标本的羽毛形态学细节非常精致,幼鸟被树脂包裹时,正处于稚羽发育的最初阶段,这些稚羽同样可以与其他标本的羽毛印痕或缅甸琥珀中的孤立羽毛相对比。不过,不同于任何现生新孵出的雏鸟,比龙标本的羽毛同时具备了不同寻常的早熟性和晚熟性相混合的特征,同时存在着功能性飞羽和零散的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