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 近日,长虹等发起成立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产业研究院,极大加速了军民融合电子信息的市场化。不久前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内首个“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据了解,该实验室结合校企双方已有的成果及资源,开展雷达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新体制雷达、新能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创新发展是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范围来看,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产生于军事领域,原子能、载人航天、互联网等技术无一不来自于此。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军工民用高技术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发端于军事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为实现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强的牵引力。在这方面,四川长虹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长虹前身为国营780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重要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可谓军工“立业”。其近60年发展历史始终与“军民融合”密不可分。
紧跟军民通用技术相互兼容发展的时代潮流,长虹始终坚持将军工优势向民用领域扩散。如在智能安防雷达的产业化方面,随着国家对低空空域的逐步放开,长虹利用军用雷达技术针对民用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改进、系统集成,着力打造集目标探测、监视定位、智能识别报警、通信组网等于一体的综合集成安防系统。各类家电产品的EMC抗电磁干扰技术、可靠性技术,也是源自其军用雷达的防电磁干扰技术和航空高可靠技术。
在民参军方面,以静音作为重要卖点的长虹空调也进入舰艇使用,对官兵生活、作战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坚持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强军民通用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并将在新一轮智能安防系统解决方案、应急救援系统、军民用锂电池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军民融合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日前,长虹联合省国防工办、电子科技大学在成都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针对长虹等军民融合企业面临的技术障碍,该实验室可调用电子科技大学相关的学术力量,集中攻关。而对高校已有的一些前沿科技成果,该实验室也可调动长虹相关力量转化、生产。长虹控股公司董事长赵勇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军民融合的重要方向,我们希望强强联合,打造更多拳头技术、拳头产品。”
据了解,该实验室正在筹备第一次工作对接会,双方学术、技术带头人将从已有的数十个储备项目中明确近期攻关重点。据电子科大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实验室除了要加快雷达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外,还致力于打造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新产业孵化、技术信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助力长虹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长虹基于无线电、光电雷达技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技术优势,开发各种产品,在边海防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同时,长虹还与炮兵防空兵研究所、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带头人将从已有的数十个储备项目中明确近期攻关重点。据电子科大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实验室除了要加快雷达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外,还致力于打造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新产业孵化、技术信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助力长虹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长虹基于无线电、光电雷达技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技术优势,开发各种产品,在边海防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同时,长虹还与炮兵防空兵研究所、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军方科研机构建立了常态化的业务联系,协作研发高技术信息化装备等。长虹的军事管理综合平台、军校智慧校园系统等信息化解决方案,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
不仅如此,基于制冷系统的技术积累,长虹开发低噪音空调系统,有效实现减振降噪,保障了装备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
发挥产业优势,带动集群发展,长虹正在积极发挥自身所长。“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今年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悄悄发芽。2016年,长虹旗下的华丰集团凭借军工技术优势,中标56Gbps高速连接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率先闯入5G产业蓝海。而在军用航空市场占有率约70%的长虹电源公司,也正在以“智能制造+智能集成+资本合作”暨“2+1”战略,积极推进其军民融合发展。
科技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军民融合发展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坚持在科技领域走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推动科技为基础的军民融合,引导更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生产,更好地打造国防“利器”,这对于我们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