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郭有信 华晨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祁玉民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针对华晨集团近年的表现,做了一个解围式的总结。祁玉民说华晨“没有沉沦”,而是在“蓄势”,华晨“不以一时一刻论英雄,未来要做中国制造样板”。作为一个跟踪报道华晨汽车多年的记者,面对祁玉民的又一次表态,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兴趣,感觉到了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了。
几年前,我也曾为华晨的“大飞机理论”所振奋,相信华晨以牺牲市场和控制权为代价,可以从宝马那里“偷师学艺”,在自主品牌中脱颖而出。然而,这几年华晨的发展并没有如众人所愿。特别是其港股上市公司华晨中国(含宝马资产),从业绩报表上看几乎可以改名为“华晨宝马”。
前几年剥离中华这个亏损资产之后,华晨集团对中华品牌的汽车发展几乎是束手无策。中华品牌近些年来每况愈下,市场几乎是处于快速萎缩之中。祁玉民曾在2012年表示中华已经盈利,并打算重新装回上市公司之中,但因中华的盈利只是昙花一现,上述计划始终未能成形。
目前,“中华”品牌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整体销量同比下滑超过50%;而华晨旗下另外两个品牌——“金杯”和“华颂”在2016年的全年总销量为1.86万辆。其中,金杯汽车2016年整车销量同比下降66.09%,利润同比减少467.94%。华颂在2016年全年累计销量仅4521辆,同比下滑54.8%,去年1月份的销量仅有60多辆。这样的业绩,对于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来说都堪称困境。但华晨没有反思造成困境的原因,仍然大谈“诗和远方”,乐观得让人意外。
比如,在采访中,华晨还在列举自己的优势,包括宝马支援的团队、新晨动力(华晨控股上市公司)获得的宝马N20发动机生产权(几乎是免费赠与),还有专用车很盈利等等。
但是,即便华晨有强大的队友——宝马,也未能像祁玉民所期待的那样借此发展壮大。市场可能还没忘记那款神似宝马X1的华晨H530,除了制造些热点话题外,这款车恐怕已经被华晨收进了报废的名单里。
近年来,华晨似乎从未走出这样一个怪圈:借宝马之力打造新平台,出新车,新车高调亮相月销急速攀升,半年之后又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华骏捷如此,中华V3也如此。
业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产品品质没有经受住市场考验外,华晨凌乱的营销思路也是神助攻。不同于其他自主车企在营销上紧跟潮流、大胆创新,负责销售的华晨汽车销售公司近年来几乎淡出“江湖”,甚至有传闻祁玉民在掌管华晨销售。此外,在技术研发层面,华晨更是很难找出一个可以制胜的亮点。
种种因素导致华晨年销量整体维持在10万辆左右,在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当下,华晨却在不断地被边缘化。这种危机不知华晨高层是否已有所警觉?
其实,华晨有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打法。比如,华晨旗下的金杯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优质资产,有广泛的用户群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在轻客市场消费升级的当口,金杯没有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紧跟大势,取而代之的是,华晨鑫源远赴意大利,收购了SWM,并使之复活。结果,新品牌不给力,老品牌也活力渐失。
华晨没有集全公司之力,用新技术和新思路盘活金杯产品,可惜了金杯这一品牌宝藏。相比之下,反倒是后起之秀上汽大通,通过G10等车型,紧跟市场消费方向,仅几年时间就轻松在轻客(商务车)市场切走了不少市场份额。与后辈相比,曾经的轻客之王金杯应该要反思。
上汽说年销23万辆左右能盈利,东风风行说60万是生死线,那么华晨的10万辆如何可以做到现在的坦然?这么多品牌的铺设,是为了冲销量还是另有所图?
华晨是中国汽车行业中资本运作最为成熟的企业。此前华晨也多次套现获得资金来支持自身发展。但从四五年前,华晨就开始不断宣扬其旗下上市公司将再次增加,包括专用车等。在现有几家上市公司中,包括金杯汽车、华晨中国、申华控股、新晨动力,业绩都不算突出。盲目的铺大摊子对华晨到底意味着什么?
华晨之困,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华晨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竞争力的汽车集团,需要的不是不断做加法,而是专注做减法。
或许,地处东北的国企华晨,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稳定。但稳定不意味着不发展。在自主品牌集体推出新一代产品,向合资品牌发起反攻的当下,笔者希望华晨不是在“沉沦落寞”,被边缘化,而是触底反弹、涅槃重生,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华晨。
总之,华晨需要证明自己的不是苍白无力的辩解,而是月销过万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