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进入“烧钱状态”?

来源:新华网
2017-03-23 09:35:43

根据共享单车品牌ofo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上海地区的ofo用户,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即可免去99元的用车押金。此服务先行在上海开通,未来将逐步向全国其他城市用户开放。

在此之前,有关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的一直受到争论,1元1次的使用费用虽然不高,但押金费用却不少。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2016年以来,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15~20家,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放超过200万辆车。而用户为了能够快捷用车,往往下载不止一个共享单车品牌的APP并绑定账户,这就使得共享单车企业获得了不菲的押金沉淀。

且不论手持巨额押金,获利的空间有多大,单说这些押金,许多用户其实根本用不完。比达咨询的数据显示,目前共享单车用户,每周使用一次或一次以下的,占比45.5%,有11%的用户每月才使用一次。

换言之,相对于并不小的单车购置和养护成本,以及损耗率,共享单车企业的真正获益之处不在于使用费,而在于用户的押金沉淀,以及绑定了的相应支付渠道。另外还有用户的大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用车情况,是可以了解到相应消费资料的。

也就是说,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之处,在于尽可能多地吸引更多用户,而非更多的使用频率。下载APP并缴纳押金、采取相应支付渠道的人越多,企业获益空间越大。相比于车用了多久、用在哪里,有多少人选择用才重要。相比而言,两大共享单车企业,2016年的单车平均单次运行时长均不足2分钟,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共享单车随意摆放,而交通不便的市郊则难寻踪迹的情况。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选择自己的品牌,共享单车企业势必要在营销推广上下大力度,并且不断向用户让利,免押金只是其中的一步而已,而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

目前,几大共享单车企业的融资规模都以亿元为单位,背后则是知名的投资机构和团队。今日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用户争夺,与之前网约车企业又有几多相似?同样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得商机;同样是两三家巨头后面跟着一群不甘示弱的“小朋友”,各自拥有各自的投资团队;同样引起是否影响交通秩序的争议。

昔日的网约车大战,如今已经画上句号,企业之间并购整合,相关管理制度也已经完善。

事实上,无桩式共享单车早在19年前就诞生在了德国,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发展情况不一,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依然主要运行有桩式单车,因为有桩式单车的停靠更有秩序。

国内的无桩式共享单车2016年呈现“大爆发”,与当下国内的交通环境不无关系。汽车时代虽然到来,但汽车的使用和停放并不方便,自行车时代遗留下来的自行车道系统犹存且规模不小,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位置定位和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而相对滞后的城市公交系统在“最后一公里”上存在短板。

今年,共享单车的预计总产能是3000万辆。但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每年自行车市场的内需只有2500万辆,许多城市的自行车道系统还很有限,而不断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正在不断补齐“最后一公里”的短板。以北京市为例,截至去年9月,全市微循环公交线路已经有85条。

面对着更加残酷的外部市场环境,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未来的继续让利在所难免。但消费者需要明白的是,真正能让自己持久获利的,是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