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开始解冻的松原大地上,农民备春耕的脚步开始匆忙起来。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松原市农业部门的政策普及和科技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犹豫,正在被“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所取代。
玉米要“插着花种”
在宁江区永平乡,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松原市区打工归来的农民张汉玉。由于不长年在家,这个打工、种地两不误的“双栖”农民非常重视农业信息。
“看了‘一号文件’,在微信上听说种子、化肥价格基本稳定了,就赶紧请假回来了。”不惑之年的张汉玉对记者说。今年,他还将接手在浙江打工的哥哥家的土地,再加上早年就出去打工的其他两个哥哥的土地,他要种的土地小有规模了。
说到“种什么”,张汉玉告诉记者,由于还要继续外出打工,他像往年一样选择了种植玉米。
“今年地多了,肯定要‘插点花’,试种点鲜玉米,效益好了明年再多种。”张汉玉说。
在松原农村,像张汉玉这样的“双栖”农民为数不少,“种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造成更多的困惑。在他们的观念里,松原是
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还是要有一定的规模,这些人也成为全市“稳玉米”种植的主力军。
种点好的不愁卖
在宁江区伯都乡建业村,我们碰到了来种粮大户房存忠家“取经”的农民肖俊海、杜河等人。
去年,房存忠种了6公顷黄豆、20公顷水稻,收入没有受到玉米价格调整的影响。今年,肖俊海等人也想少种点玉米。
“种玉米老手遇到了新问题。”几位农民这样调侃自己。
“得学习政策,‘一号文件'是2月5号公布的,6号我就看到了,觉得今年种大豆和水稻准没错。”房存忠说。
说到种地的心得,几位农民都认为,无论种什么,都要买品质好的种子,提高农产品品质。
“现在人讲究生活品质,好东西不愁卖,不好的东西白给人家都不要。”肖俊海这样理解“一号文件”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据房存忠介绍,他所在的合作社从去年起就与松原龙马豆业公司合作,签订了大豆种植订单。收购大豆时,现场榨油检测大豆品质,蛋白含量不够,人家坚决不收。
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龙头企业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与农民和合作社的合
作中,参与良种培育、绿色生产和储存、物流等,促进农产品品质提高。
巧打季节反差牌
东北的三月依然春寒料峭,黄色依旧是田野上的主色调。但前郭县查干湖镇妙音寺村的高标准大棚内却绿意盎然,一垄垄草莓叶翠果红,一棵棵火龙果树枝繁叶茂,一株株桃树花团簇簇……
几年前,妙音寺村村民就在村支书李长山的带领下,搞起了瓜菜种植,走上了富裕路。
近两年,村里又利用绝佳的地理位置,与冬捕相呼应,引进了大樱桃、火龙果、白桃等特色品种,利用大棚发展起了观光休闲农业,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到采摘旺季,除每栋大棚的收益外,每个农民的打工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
在一栋大棚内,技术员张伟正在指导农民移栽瓜苗。在查干湖,每一种作物都要提前栽种,打季节反差牌,吸引游客观光采摘。
为保证农产品品质,几乎所有的观光农业点都不用化肥,市场上化肥价格的波动,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正好符合了国家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大的市场。”妙音寺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山兴奋地说。
发展集约化种植
近日,记者来到宁江区大洼镇房身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见到了即将动身去哈尔滨看种子、化肥的大洼镇副镇长、房身村党支部书记、德智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文。
据他介绍,合作社在正月里就召开了今年第一次理事会,确定了种植面积。今年,合作社将种植140公顷大豆、20公顷小麦和200公顷左右玉米。
德智合作社集约了全村80%以上的土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的“六统一”种植经营模式,不但形成了种植规模,便于调整种植结构,还在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使用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上,节省了资金、增加了效益。
李德文为我们算了一笔账:2016年合作社每公顷土地用的种子节约了300元钱。化肥从厂家直接采购每袋是126元,农民单独买要150多元钱,按正常每公顷土地用15袋左右化肥计算,又节省了300元。在农机具使用上,合作社每公顷费用在70元,农民单独播种每公顷则要达到300元。
在销售上,去年,合作社与中粮集团合作,签订订单,粮食全部卖上了好价钱。
“我们这也算循环农业了,这一切都是土地集约种植带来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为农民创造更多效益。”李德文笑着说。
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虽未闻春雷,但已春风至。松原农民紧盯“中央一号文件”,紧扣农业供给侧改革,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备春耕生产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