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4月12日将在青岛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3-17 10:48:53
分享

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2017年4月12日至13日,中国海洋大学将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担任会议主席,主席团成员包括来自东盟、欧盟、中国的10余位高水平和高层次专家学者。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本次会议的举办,将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大前期活动之一。

“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科技和教育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国家围绕着“一带一路”战略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划和指导意见,重点推动与沿线国家在科技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本次会议旨在作为落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活动,搭建与东盟主要国家科教机构的合作联系网络,奠定全面科教合作基础。以“共赢共享”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国海洋生物与海水养殖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中国科技协同创新的智慧与成功经验推广到东盟国家,共商“中国+欧盟—东盟水产科技合作”大计,筹建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中国—东盟国家的共赢共享。

据了解,中国海洋大学一直以来大力落实青岛市、山东省和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工作部署,近年来先后与印度尼西亚苏迪曼将军大学、印度尼西亚海藻协会、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政府、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泰国农业大学、越南国家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涉海学科的科技与教育合作。2016年,中国外交部、财政部组织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正式启动,是第一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17个)中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开展的科技合作类项目,中国海洋大学负责海洋藻类等科技合作与转移、技术培训等工作;11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10月,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机构正式加入到了“东盟水产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同期,欧洲水产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合作部主席表示,愿意在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欧盟—东盟水产科技合作”项目的机制下,发挥桥梁作用,通过中欧合作等多方合作机制共同促进东盟地区科技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刘涛告诉记者,出席本次会议的组织主要包括了东盟水产教育网络、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欧洲水产科技创新平台等;出席本次会议机构主要来自中国、比利时、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老挝、菲律宾等10个国家。截至目前,已落实了22个到会机构(其中包括8个东盟国家的21所高校,其中有13位校长到会),目前已确认54位外籍专家。该会议将是目前为止,青岛市和山东省组办的东盟科技教育领域外方参与机构最多外籍专家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会议。会议将涵盖3个活动:一是“中国—东盟水产科教创新合作校长论坛”;二是“中国—东盟水产科技创新研讨会”;三是东盟水产教育网络2017年度工作会议。

举办本次会议的成果是值得期待的。刘涛表示“期待点”很多,透露二方面:一是会议将举办与多家东盟机构合作协议的现场签约活动,打造与东盟全面科教合作的新格局。目前,已正式确认与马来亚大学、印度尼西亚迪波内戈罗大学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同时,正在进一步落实与菲律宾、缅甸等国家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最终形成面向东盟的网格化区域合作机制,重点形成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面向南海区域战略区域合作;以及以泰国为核心的西南走廊合作支点。二是建立多方参与的东盟青年科技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宣布启动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研修计划,具体开展“东盟杰出女博士后培养”(35周岁以下)、“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45周岁以下)、举办面向东盟的“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等工作,计划在2017至2019年期间培训一百名左右的东盟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等。(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