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一半以上濒临灭绝

作者:王嘉 来源:人民网
2017-03-14 09:04:49
分享

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一半以上濒临灭绝

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一半以上濒临灭绝

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一半以上濒临灭绝

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一半以上濒临灭绝

  “超过一半的灵长类物种濒临灭绝。”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日前,一份由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和国际灵长类动物学家完成的研究报告显示,人类的“亲戚”正在快速减少。我国的灵长类动物都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布在哪些区域,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他们呼吁,人们应提高对世界灵长类生存困境的认识。

  500多种灵长类动物超一半濒临灭绝

  一个由西北大学研究人员与来自北美洲、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30位灵长类动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对全世界500多种已知的灵长类物种综合最新的研究进行分析,以判断它们的生存状况。“灵长类动物生存状态比我们预期的要更加糟糕。”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灵长类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说:“在全世界5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中60%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75%的灵长类动物出现了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呼吁大家要保护世界上快速减少的灵长类,如狐猴、懒猴、婴猴、眼镜猴、猴子和猿类。

  李保国教授表示,金丝猴、黑猩猩等灵长类已生存于森林千百万年,它们具有梦幻般的生活,永远能自动控制自我数量和种群发展,且并不破坏森林,与环境和谐相处。从进化上讲,它们是人类最近亲的物种,因此,它们在人类学、生物学、行为学和疾病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灵长类动物是生物多样性形成、是促进森林再生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生态因子,并在人类生存、文化和宗教等许多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灵长类动物是怎么分布的

  “目前中国非人灵长类共3科8属约26种,除猕猴、藏酋猴、短尾猴3种猕猴类物种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外,其他的如长臂猿类、仰鼻猴类、叶猴类等物种基本上都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晓卫介绍说,西南地区是灵长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云南省灵长类种类最多,约为16种,西藏、贵州各有8种和6种,其他各省分布的灵长类都在5种以下。我们陕西省有3种灵长类,分别是川金丝猴、猕猴、藏酋猴。猕猴、藏酋猴在我国分布很广,特别是猕猴,全国20省份都有分布。

  我省灵长类分布是怎样的,王晓卫称,川金丝猴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省周至、佛坪、洋县、太白、宁陕5县。因其毛色金黄、细密如丝,简称“金丝猴”,面部浅蓝色,有肉色嘴角瘤。群体数量一般为四五十只到百多只左右,偶见二三百只大群,群体常由若干个“一夫多妻”单元形成的家庭群和全部为雄性的“光棍”群组成,每年9-11月份交配,次年3-5月份产仔,陕西有约4400只。猕猴分布于我省宁强、平利、西乡3县,数量约为620只。“藏酋猴仅分布于我省西乡巴山地区,是我们科研团队2014年时隔30多年后在该地区重新发现的新纪录,至少有1群35只。”王晓卫说,藏酋猴相对猕猴来说体型较大、粗壮、尾短;裸露的面部呈粉红色,成年雄性更红,背部深褐色。

  这些可爱的灵长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虽然都是灵长类动物,但它们有着自己的特点。王晓卫介绍,懒猴科的蜂猴和倭蜂猴2种猴都属于小型的夜行性灵长类,面部扁平、眼睛相对较大、臂膀和腿部细弱,几乎等长,短尾巴。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和贵州省,白天常在树冠和树洞中酣睡,即使人们去抓他们,也很难苏醒、一动不动,所以称之为“懒猴”。

  猴科的猴类体型中等,尾巴长,四肢几乎等长或后肢比前肢稍长。其猕猴属的物种非常聪明,杂食性,吃果实、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有储存食物的颊囊,颜色一般为黄褐色,经常在地面和树冠活动,常生活在多雄群中。

  仰鼻猴属中的川金丝猴、滇金丝猴等4种金丝猴顾名思义都有特殊向上仰着的鼻子,俗称“朝天鼻”,是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减少在稀薄空气中呼吸的阻力;嘴角有嘴角瘤,成年雄性非常明显。

  长尾叶猴属中的长尾叶猴和乌叶猴属中的白头叶猴、黑叶猴、戴帽叶猴等多以树叶、果实为食,俗称“叶猴”,他们的外形特征可以从其名字看出,如“长尾”、“戴帽”、“白头”等。

  什么原因让灵长类动物面临危机

  “令人不安的研究结果是,灵长类物种濒临灭绝的悲惨状况是由于不断扩大的栖息地损害和人类不可持续的环境利用造成的。”李保国说,人类始终在连续不断地开发利用灵长类动物栖息地,这包括扩大农业产业化、大型牧场、伐木、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钻井、采矿、修建大坝以及兴建新的道路网络等等。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全球保护行动,在未来50年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环境将加速恶化,最终导致许多灵长类动物灭绝。

  王晓卫说,从短期历史来看,主要是人类活动如大规模采伐和大型工程建设。陕西金丝猴上世纪七十年代约有3300只,天然林禁伐后的数量增加较快,九十年代恢复到约4250只,近二三十年基本稳定,2000年初调查约4400只。另外,藏酋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乡米仓山消失,到近几年重新出现在该地区。大规模采伐直接导致灵长类适宜栖息地减少,大型工程如公路、铁路等可导致动物栖息地片段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另外还有盗猎等非法活动,但就我省情况而言,这一因素没有对灵长类动物群体造成致命破坏。

  保护灵长类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何改善这些濒危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环境,又该如何去做。李保国说,由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生活在高度发展不平等或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人类必须采取行动,改善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受教育的程度,实现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发展计划,保持传统农耕方法以维持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性。发达地区及国家则应该发展全球重要的战略性保护示范区,呼吁政府官员、科学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商界人士等要提高对世界灵长类生存困境的认识,灵长类动物的灭绝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针对我省灵长类动物的保护,王晓卫表示,总体来说,我省近30年灵长类动物栖息地在逐渐恢复扩大、种群略有增加,国家政策得当,效果明显,因此宏观上应继续坚持实施国家自然保护区实施条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加大保护区建设和投入,严格执行相关法规,从行政角度“强制”保护改善动物生存环境和保护动物种群。另外,应采取措施提高群众“主动性”环保意识。如开放少许自然资源以现场科普的方式让群众到野外去认识这些灵长类的可爱有趣、与人类紧密的关系和对人类生存的支撑价值。这些潜移默化的大众保护意识手段非常重要。但在这些科普观赏点,须配备科研团队,如佛坪金丝猴科普基地,以监测猴群、栖息地变化,便于及时提出调整改良措施。

  具体到我省3个灵长类物种,I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要建立专门的驯养繁殖机构和场所,以给保护科研、室内外观赏提供种质资源;对分布比较狭窄数量较少的Ⅱ级保护动物藏酋猴应给予适当关注、针对性投入,跟踪监测其生存状况。

  首席记者王嘉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