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新方位 打造腾飞新动能

来源:长春日报
2017-03-13 09:36:10
分享

着眼大格局

谋划新定位

孙成军:您一直关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在“十三五”开局之际吹响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号角。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面临重大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您对长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持怎样的看法?

杨枝煌:

第一,长春应该成为“四个中心”。其一,地理上的东北亚中心。长春天然就是东北亚地理中心,这是自然天生的,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延伸和提升。其二,交通上的东北亚中心。作为地理中心,长春就应该在互联互通方面大做文章,首先成为东北的交通枢纽中心,然后成为东北亚的交通运转中心。其三,文化上的东北亚中心。长春应该成为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电影、动漫、二人转等文化娱乐创作中心。其四,经济上的东北亚中心。地理、交通、文化上的中心,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经济中心。通道优势只有战略转化为通道经济,资源优势只有战略转化为资源经济,文化优势只有战略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做大经济“底盘”,挂好增长的挡位,做到规模和效益并重,才能最终实现发展。

第二,长春要递进成为四级中心城市。其一,东北中心城市。这是我们当前已经完成的目标,但是长春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因为东北还有很多城市完全可能弯道超车,因为长春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重新成为东北之巅。其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第二层次的城镇层级,在全国所处地理大区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长春要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应该不是问题,但必须名副其实。其三,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近来,长春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全市上下在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发力,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书写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功能完善、法治优良、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长春篇章。其四,亚洲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研究,东北经济曾经超过日本,长春曾经超过东京是亚洲最大城市。因此,在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政策利好下,未来长春有望再次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特别是亚洲区域性中心城市。

开放促发展

合作谋共赢

孙成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区域联动和扩大对外开放。放眼世界看长春,首先离不开东北亚国家与区域、城市间互动。着眼于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春应该具备哪些发展特征与城市禀赋?

杨枝煌:

全面振兴东北,必须时刻牢记五大发展理念。而五大发展理念中就包含着开放发展,因为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春要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六大共同体。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产品的生产不再由一国单独完成,而是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这些环节零散分布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带动国际贸易逐渐由产品贸易(trade in goods)向任务贸易(trade in tasks)转变。国际分工定位决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处于同一个合作链中,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链。我们在加强市场自治的同时,应提高认同感、信任感、责任感,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更加主动地配置国际高端产业资源,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该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打造务实合作的产业链共同体、生态链共同体、价值链共同体,进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二是建设“三大中心”。第一,东北亚中央服务中心。中央服务区的概念来源于中央活动区(CAZ)。2003年发表的《芝加哥2020规划》最早提出中央活动区的概念,强调中央活动区是包括现代居住社区、新型复合性旅游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区块的多功能活动中心。长春要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考虑建设中央服务区,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服务清单。东北亚中央服务区要成为外向型、智能型、综合型、生态型的现代化服务中心区,至少得有以下几个区块:1.中央政务服务区。在这里能够办理个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面向各国各级政府的所有业务,真正体现“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和“马上就办”的作风。2.中央商业服务区。可以向国家申请实行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省市的自由贸易园区的政策,甚至可以申请实行比港澳更加自由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在中央商业服务区可以享受到法律、政策允许的任何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使之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3.中央休闲服务区。杭州因为有西湖,而成为休闲之都!成都因为各色小吃,在积极争取成为休闲之都。我们在规划建设时,应该借鉴杭州、成都经验,建设能够让人享受自然、享受创造、享受人生的北国休闲之都。4.中央文化服务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本地文化甚至全球各地文化,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等物质文化,以及戏剧等非物质文化。第二,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引领战略,实施电子商务引领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突破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形成国内外贸易要素集聚、贸易主体活跃、商贸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发达、法治环境完善、诚信体系健全、贸易标准化程度高的市场结构和国际化商贸环境,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第三,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一是引进高端金融服务业。除了银、证、保、非银等四大传统金融业务外,还得注意培育发展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共同基金、跨投基金、产业基金以及加工贸易银行、外贸保理、外贸信托等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特别是能够提供对外投融资、对外信用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外汇委托贷款等对外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群,打造辐射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二是引进高端生活服务业。特别是五星级饭店,高标准、国际化的会议厅、学术交流厅,为入驻企业及“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提供高品质商务服务,建立可满足办公、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等需求的中央商业综合体,提升重庆路商圈、桂林路商圈和红旗街商圈等三大商圈建设。三是引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由工商银行广西分行自主研发的CHANCES,是一个全新的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清结算系统,目前已在东盟、港澳台近30家银行使用,由于减少了以美元为计价基础造成的汇兑损失,其资金划汇成本只有国际流行的SWIFT系统的1/5左右。东北地区完全可以引进CHANCES系统,并以此推动人民币向北发展,特别是走进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周边国家,打造东北亚人民币循环圈,从而推进“一带一路”人民币全覆盖和自由汇兑,助力国家经略周边的战略重任。

“招商”变“造市”

金融掌命脉

孙成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金融瓶颈,缺少金融中心功能。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金融同样是短板。您作为金融领域研究专家,对长春金融领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杨枝煌:

上面我已经讲到如何构建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下面再讲讲如何开展金融领域的招商引资。我认为,政府传统的招商引资已经过时。过去的招商引资就是给优惠,企业打游击换地方捞实惠。现在招商引资应该在适当优惠的同时,帮助企业打造市场,这样企业才能引进来、留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简单一句话,政府要从“招商”变成“造市”,因为市场是可以发现和创造的。那么,如何帮助金融机构“造市”?第一,政府本身就要变成资本运作高手。张维迎和林毅夫激辩产业政策,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批判政府不懂得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因此,我们要尽快培养一些金融书记、金融市长、金融县长、金融区长等专业官员。第二,政府要打造盈利性产业链。政府招商引资要从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全方面考虑,帮助企业打造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打造产融合作共同体、产城共生发展体系。要善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开启长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建构长春经济的新方位,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可持续共生共赢。第三,政府要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系统。严谨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包括主观上的金融意识形态和客观上的金融土壤环境。金融招商引资首先要建构健康的社会认知体系,摆脱“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束缚思想的主观意识。其次要建构高效适度的保障体系、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及最后贷款人制度等客观金融系统,在引进和建设吉林信托大厦、吉林担保大厦、吉林工行大厦、吉林招银大厦等硬件的基础上,建设金融总部汇集区、金融要素集成区、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区、金融后援服务区、金融创新研发实验区、监管机构集中区、交易集散区等全方位的金融集聚区,从而充分发挥金融中心资金集中的枢纽功能、产业地域的对接功能、金融模式的创新功能、产业发展的示范功能、信息数据的集散功能、各种业态的协同功能,从而实现金融的现代经济核心命脉作用,推动金融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第四,金融中心建设要循序渐进。建设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坚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渐进递进的原则。建设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按照“四步走”,一是建立东北亚金融总部基地,二是建立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三是建立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四是建立东北亚金融中心。

攻坚又克难

可持续发展

孙成军:2016年长春经济发展呈现可喜局面,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在东北板块一枝独秀。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长春实现可持续发展。您对此有何建议?

杨枝煌:

长春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长春应该建立自己的五大发展理念测度指标体系,一方面指导本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第二,深入推进三大产业深度融合。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核心是产业结构不优化及非高级化问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并重、培育新业态与探索新模式并举,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层级与经济量级的同步提升。一产要“接二连三”,二产要保持优势,三产要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意培植新产业。第三,融入城市群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长春要努力融入这些城市群建设当中,特别是融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中,既克服大城市病,又建设特色小镇;既加大新区建设力度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又要实施旧城改造提升,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品质。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文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力度,真正通过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第四,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七位一体发展模式和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长春新区,积极推进兴隆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和“长满欧”等对外通道建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三张清单”,探索并联审批机制,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稳步推进专项领域改革。第五,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民生工作从“关注生存”到“重视保障”再到“全面发展”的需求发展变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认真落实幸福长春行动计划,抓好脱贫攻坚这个民生“一号工程”,积极回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发展对外服务业,吸引外国人夏季到长春避暑、冬季到长春滑雪溜冰,甚至接受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第六,将枢纽位置变成通道经济。长春是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天然地理中心、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但是长春这个枢纽核心位置并没有充分战略转换为通道经济。所谓通道经济,在硬件上就是要成为交通运输通道、物流通道、贸易通道、人员旅游集散中心;在软件上就是要成为金融结算中心、数据信息交换中心,从而从过往生产要素、产品、人员身上征收适当费用等经济利益。第七,将特色优势变成特色经济。长春有很多院士,院士应该领军某一个产业。长春曾经拥有众多“亚洲第一”“中国第一”,应该继续保持并战略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第八,要管理好、创造好预期。政府通过规划和引导,使企业和大众增长信心并看到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企业通过主动布局市场和产业,让人们看到其未来增长点。学界和媒体通过理论宣传,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潜力。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比较判断未来趋势,并形成正向的心理预期,从而积攒对未来的信心。各领域的充分互动和良好循环,形成坚不可摧的理性预期,共克时艰、共同发展。

呼应三战略

借势强体魄

孙成军:“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是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三大战略,必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联动、推动作用。面向全国看长春,必须与三大战略相呼应,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您认为三大战略给长春带来的机遇在哪里?

杨枝煌:

我觉得,长春可以在几个方面融入三大战略。一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对外产能合作。只有这样,长春才能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一个核心节点,才能充分释放过剩产能,才能推动本地企业、产品、技术和资金走出去,才能引进本地需要的各类生产要素。二是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引进高端服务业。京津冀一体化,肯定要改变和优化现有产业结构,长春可以适当承接一些工业项目,但更应该注重引进高端服务业。当然,长春也可以在京津冀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大健康产业中分一杯羹,因为未来都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三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全面对标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市场经济发达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推广“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简化流程,明确时限,提高效率。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开展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另外,长春要加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打造中国北部陆上经济航母。长春要注意国内其他地区投资,通过长春走出国门;也要注意引进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优质生产要素,通过长春辐射全国;不仅要围绕长春对内打造哈长城市群,更要全力打造“国内先进地区+长春+俄罗斯韩国朝鲜”的陆上经济航母和“一带一路”北端经济共同体,特别是成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为主要内容的“五通示范区”,成为产业链共同体、生态链共同体、价值链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六大共同体先行区”。

访谈人物简介

杨枝煌(原名杨杞煌),闽南人,1975年9月生,汉族,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内首位法金融学博士后,国家某部工作人员,中央驻滇博士团成员,多篇研究报告通过《清样》《理论动态》《内部参阅》《经济内参》《送阅件》等内参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学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国际贸易》《人民日报》等业内一级报刊发表学术文章近200篇,出版专著3部,即《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中国金融知识产权科学发展战略》《我是智库——杨枝煌国是新论》;多篇文章被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求是杂志《红旗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曾经参与985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北大曹凤岐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WTO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及创新”,独立承担国家课题“中国金融知识产权治理研究”;长期接受《经济日报》头版专访,《中国县域经济报》《经济时评》《坐而论道》两专栏作者。参与翻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