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作者:周国娟 来源:凤凰海南
2017-03-10 18:38:26
分享

3月6日至9日,“南洋文化之旅·感受文昌魅力”大型媒体采风团近20位来自不同媒体的朋友4天来连续游走于文昌多个别具一格的古村、古宅,探访多所饱含华侨桑梓情深的捐资学校。于是,那些年文昌华侨如何下南洋,如何将带回的南洋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如何将拳拳赤子心转化成对一所所中小学校、一项项公益事业的慷慨之举,那些虽已斑驳但依然挺拔的华侨故居、特色建筑又在讲述着怎样的侨乡文化逐一清晰明朗起来。

每一幢建造都有一个故事

采风进行中,惊喜地发现沧桑岁月虽然让很多当年的豪华建筑盛景不再,但低头仰首之际,仍可以看出其选用建筑材料的质量上乘,建筑工艺风格独具匠心。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孔庙:状元不出龙门不开

孔庙——状元不出南门不开

素有“海南第一庙”之称的文昌孔庙古朴苍桑,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国唯一没有开正门的孔庙,原因是文昌虽然出了许多进士,却没有出过一位殿试的状元。于是,文昌的先人们许下宏愿,誓言只有出了状元才能打开“龙门”,因此也就有了“状元不出南门不开”之说。此外,文昌孔庙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和启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海外华侨和国内外各界游客。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小上海”白延圩

白延圩——民国时期的“小上海”

在文昌会文,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海南华侨看文昌,文昌华侨看白延’。在这里,不仅高达九成的家庭都出过华侨,开设过花旗、渣打和汇丰银行办事处,流通过新加坡币、美元等外币,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更建起了一幢幢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商铺,使其成为红火一时的闹市。于是在民国时期,白延圩就有了”小上海”之称。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欧村双桂第

欧村双桂第——华侨衣锦还乡的缩影

据当地人介绍,位于欧村的双桂第是华侨林尤蕃所建。林尤蕃当年到香港做烟草生意发迹后,遣第二子林明渊携巨资回家乡修建宅子。整座大宅位于村子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008平方米,远望像一个独立的小城堡。而今,这座历经岁月风雨的大宅虽然褪去了色彩、增添了凋敝,却坚持着骨子里的大气与奢华,让每位到访者惊叹于它无处不在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结晶,可谓华侨衣锦还乡的一大缩影。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八行村

十八行村——兄弟同心邻里不欺

十八行村是海南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呈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保持着海南民间浓郁的传统民居特色。“在十八行村有这样的祖训: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会文镇党委委员孙丰华说。

每一所学校都汇聚着一份份爱心

多日来,采风团成员在深挖文昌南洋文化的过程中,走进了多所由华侨捐资办学或助学的校园。每到一处,所见所闻,愈发感受到文昌华侨对家乡教育的重视,对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对家乡孩子的拳拳爱心。

走进文昌中学,第一印象就是大气、漂亮、现代感十足。它之所以能够给人这样的感受,华侨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们的学校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这么漂亮,这是前人为我们奠定的基础,里面更凝聚着华侨捐资办学的功劳。”文昌中学原副校长郑祝利如是说。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华侨中学内,陈文民捐资修建的科学馆

华侨中学是由旅居东南亚各国的侨胞集资创办的。校园内绿草如茵,亭台楼阁点缀宽敞的红砖广场,大型铝合金结构雕像“博翔”耸立于由香港同胞陈文民捐资和国债资金兴建的面积达6000平方的“陈文民科学馆”大楼前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负责人表示:“文昌华侨中学作为文昌籍侨胞的母校,多年来一直受到华侨校友捐赠校史馆、教学楼等教学基础设施,成为一座颇具特色‘华侨教育摇篮’之校。”

游走文昌,在古老建筑与现代校园中感受独特侨乡文化

英敏小学的孩子认真上课

位于公坡镇的英敏小学创办于1911年,中间因故停办,1988年由香港同胞陈文民牵头诸侨胞捐资复办。该校复办29年来,得到无数海内外侨胞鼎力捐助,陈文民更是慷慨解囊——除了为学校捐资置购教学设备、扩建校舍,还每年拿出10万作为办学经费。迄今为止,陈文民意为该校共捐资1560余万。探访中,该校校长符史云正好接到了陈文民从香港打来询问学校情况的电话。电话那头,八旬老人只用了“取于社会、回报社会“8个字来回应媒体记者为何坚持捐资助学的不变初心。这份富贵不忘桑梓的情谊,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人。

据统计,从1978-1995年,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在文昌捐资办学达8245万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等达240栋,平顶校舍344座,共20多万平方米,为文昌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位华侨都是一段传奇

文昌能够成为有名的文化县、历代人才辈出,跟很多华侨鼎力资助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王兆松、陈文民可算其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人物。

“爱琼赤子”——王兆松

“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这是文昌知名侨领王兆松的家训,那块“爱琼赤子”的牌匾至今仍在文昌市文城镇义门村的王兆松故居中高挂。

王兆松1875年出生于贫困渔民家庭,幼年下南洋谋生,历经艰苦,后来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侨领。成名后,王兆松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一直非常热忱,捐资建设医院和学校,并出资维护家乡道路。

王兆松1875年出生于文昌市冠南墟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因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到了上世纪初,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侨领。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敬重,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也非常热忱,常年坚持捐资建设医院和学校,并出资维护家乡道路。

王兆松过世后,其子女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无论是海口得胜沙步行街,还是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可见充满南洋风格的“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几十载风雨,始终见证着王家几代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侄孙王禄理是故居的管理人,目前在海口经营王兆松有限公司。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禄理这样说道:“王兆松有130多位后人,遍布20多个国家,连续十余年为社会捐资200多万元,涵盖教育扶持、社会救助等领域,我们子孙后代都以继承祖辈爱国爱乡的精神为传统,并且不遗余力发扬光大与传承下去。”

“赤子楷模”——陈文民

陈文民出生海南省文昌市公坡连榜村的贫苦家庭,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到香港打拼创业。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创办起自己的企业———香港联合电器贸易有限公司、有余电器有限公司,网点分布全港九地区,业界骄人、事业如日中天。

虽然常年身居香江,但陈文民内心却时刻不忘桑梓。改革开放后,陈文民是最早回内地兴办企业、支持家乡建设的海外人士之一,为家乡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架桥修路、供电供水、抗灾救难等公益事业捐款1500万元以上。此外,乐善好施、慷慨大度的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亦倾注了满腔热情、德传乡邻。他带头发动海内外乡亲复办家乡的英敏小学,向文昌华侨中学捐赠256万元建起陈文民科学馆,提升该校的教学条件。在海南大学科学馆、文昌中学宿舍楼、文昌公坡中学教学楼、文昌公坡医院门诊楼、文昌公坡侨联大厦等建设项目中,都有陈文民的慷慨捐赠,多次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文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赤子楷模”。

华侨的传奇道不完,侨乡的文化讲不尽,华侨的精神世代传。这就是文昌独特的南洋文化,它早已牢牢烙印进文昌人骨髓,也深深刻入每一位到访过文昌的人们脑海中、记忆里,久久难忘。

(周国娟 文/图)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