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合肥和南京差不多,天津和上海差不多;二是摊大饼,求大求全。”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巡视员许宝成说。
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其实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江南建筑的温雅,北方的豪放,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但现在除了古镇,全国所有城市的楼房都基本一样。这就不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了。”
许宝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还有建筑行业的规律使然。”。
“一是设计根子问题,盖房子要设计,现在搞设计的人,学的都是西式楼房那一套,其他的模式搞不了,或会搞的人不多。二是盲目追求速度问题,城市建设从立项、上马到交付使用,就几年功夫,‘萝卜快了不洗泥’。三是质量保证问题。盖四四方方的楼,建平平直直的路,对机械、工人的技术要求毫无疑问是最低的。”
“但是老这样下去是不行的,首先,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它是一个时代留给另一个时代的印记,保存好了,就是活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能说这一代中国人,在经济建设上成就斐然,但在城市建设上,留给后人的就是一首大合唱”,许宝成说。
“其次,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的很快,老百姓的意识觉醒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上要恢复传统,恢复当地的特色。社会意识觉醒了,那么政府、社会、行业方方面面的力量也要跟上。”
因此,许宝成代表建议:
一要齐头推进,搞好顶层设计,希望国家从推进建筑业整体工业化的高度统筹顶层设计,协调出政策、提目标、定指标,加速建筑业的整体工业化和差异化进程。
二是完善标准,防止质量失控,需要国家层面加快完善建筑业各建设领域工业化标准,引领行业整体工业化。
三是培养技工,把好关键环节,建议国家一方面重视《劳动合同法》对用人企业用工限制过多的现状,研究破解建筑企业需要大规模使用产业工人的“进口路径”,依靠产业工人长期跟随企业使之得到培养、变得成熟;另一方面加大对建筑业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力度,培养适应建筑业转型变革的新型产业工人群体。(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朱立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