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先 海南文昌“反哺”与“寻根”并存

作者:喻涛 周淑仪 来源:新华网
2017-03-08 08:44:11
分享

教育优先 海南文昌“反哺”与“寻根”并存

教育优先 海南文昌“反哺”与“寻根”并存

文昌中学校史馆里满满两墙壁的奖杯记录着学生们在排球和田径上获得的荣誉。新华网发(周淑仪摄)

新华网海口3月7日电(喻涛周淑仪)3月6日,“南洋文化之旅·感受文昌魅力”大型媒体采风活动首日的行程主要围绕文城镇进行。在深挖文昌南洋文化的过程中,教育作为一个高频词被屡屡提及。

提到“下南洋”,可以联想到那个年代人们在经济上积累的财富,从海外带回的新奇物件,回乡修建的带有浓郁南洋风格特色的老宅……但今日走访的孔庙、文昌中学等地,从“下南洋”的华侨角度出发,被提及最多的反而是教育。

有一分钱就捐一分钱

走进文昌中学,第一印象除了漂亮就是大,校园大到站在道路一头看不尽另一头,反倒显得地上印着的限速标志愈加突出。

“学校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这么漂亮,这是前人为我们奠定的基础,里面凝聚着华侨捐资办学的功劳。”文昌中学原副校长郑祝利指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有512亩。

郑祝利表示,在文昌中学还处于蔚文书院时期,因校舍无法满足办学需求,老校长三下南洋筹资金,得到了当时华侨们的大力支持。

“虽然遭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但华侨们认了的款还是在慢慢筹齐。”郑祝利提到,上世纪20、30年代,海外华侨捐资办学真的是有一分钱就出一分钱。

早年的捐资助学痕迹多数存在老账簿里、旧楼房中,而改革开放之后,这些痕迹更多的以命名的形式出现在大型建筑物上,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教学楼、科学馆、音乐厅等地。

为什么众多海外华侨回乡会特别重视资助教育?郑祝利认为,这应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他说,文昌人最先生活的地方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后南下经福建莆田才慢慢迁徙至文昌,这一路的颠簸不易,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勤奋、用工读书,有文化才能更上一个层次。正如文昌中学的宣传栏中所示,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甘甜。

“反哺”与“寻根”

海外华侨的捐资助学在教育上的推动是显著的,据郑祝利介绍,上世纪20、30年代,海外侨胞捐助的资金达10万光洋,最后这笔钱用于在现今的校址上购置1000多亩地。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大搬迁,从孔庙旁的蔚文书院搬至文昌中学现址。”他提到,当时我们建成了全海南最好的学校。

华侨们为文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郑祝利指出,首先是资金一分钱都不挪用,全部落实到需要完善的设施设备之中,其次在大型建筑物上为其留名,让名字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最后帮助其后代来文昌中学就读。

在文昌中学不断寻思着如何“反哺”的同时,海外华侨的子孙后代也陆续借交换学习的机会返乡“寻根”。

“新加坡华侨中学是与文昌中学交往最多的学校,他们的学生会来到我们学校进行夏令营、冬令营。”郑祝利回忆道,前两年他们来到排球之乡的文昌开展拓展课程,在我们学校接受集训及指导后,当年获得了新加坡中学生比赛的冠军。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