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记者发现,这是“人工智能”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催生出无人机、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股权众筹、共享出行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世界由IT时代进入DT时代,进而进入到AI时代。
3月6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全国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位专家,近期对国家863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中的子课题《初等数学问题求解关键技术及系统》(即数学高考机器人)进行了中期检测。根据高考机器人的研发进度,本次考卷总分120分,按照文科高考水平和方式出题,监测组自带两套密卷,高考机器人分别取得了86分和87分的好成绩,接受检测的正是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企业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月24日,美国田纳西大学携蓝光英诺共同培育3D生物打印产业,此前蓝光英诺利用恒河猴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去年12月7日,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25239%的三年累计增长率荣登德勤 “2016年亚太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冠军宝座……
“借助量子计算的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将得到很大发展。”“数学高考机器人”创始人、准星云学CEO林辉介绍说,对于企业,真正艰难的并非做出功能,而是迅速应用到一个行业,解决问题。本次检测组检测得出的成绩代表了国内先进水平和中国人工智能的高度,目前欧美尚无同类学术文章发表,而日本研发的“东大机器人”项目已宣布退出机器人参加高考的计划。准星机器人,将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解决传统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
据林辉介绍,准星云学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的一款产品就是一支智能笔加上后台的人工智能系统。学生用这支笔来答题,系统就能对学生答题的数据进行全过程采集,一键传输到云端,后台系统就能对他在这个学科的学习力进行画像。哪里写得快,哪里写得慢,出什么问题,思维有什么缺陷,系统全能知道。由此,这个机器人系统完全改变了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传统模式下,从学生写作业、老师批改到学生改错的过程,一般需要2-3天,用准星系统判作业后,可以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完全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和认知规律。
“这就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颠覆,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是用来解决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中的负面问题。”林辉说。
“新技术支撑了新经济,牵引了新需求,开拓了新产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成都高新区不断涌现,并且逐渐演化形成一片看得见的“新大陆”。
成立于2015年的成都高新区企业傲势科技,创立之初就定位于专注开创智能无人系统,并提供最前沿的无人系统技术咨询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作为全球第一家将纯电尾座式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带入民用领域的企业,傲势科技的研究成果涉及工业级无人机平台、地面站、数字化设计研发平台等。
傲势科技创始人郭亮说,傲势科技团队研制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X-Hawk可以一次性巡查大片区域,执行任务的敏捷性会大幅提高,从而带动了污染调研、防控、测绘、森林防火等多方面需求。
此外,蓝光英诺利用恒河猴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成都优途科技研发的“掌声·mSonics MU1”正式投用,将给千千万万患者带来便利和实惠,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美幻科技研发的地震预警领域系列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鱼鳞图公司研发的土地测绘打开了农村土地确权市场,并成功挂牌新三板,入选新三板创新层;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 “速递易”,提供24小时快递自助服务以及社区便民综合服务,打通了快递到用户手中的“最后100米”……新经济已经成为成都高新区这片土地上一块不可缺少的拼图。
“新经济本质上是创新型经济,是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经济将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这种转换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将对政府和市场的适应提出新要求。
2017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发布了《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和《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并分别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奋力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高新区近期将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将以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环境、扩大公共供给为方向,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0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科技、人才、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体系逐步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