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咸公交将实现无缝对接 车牌同号正在推进

作者:肖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7-02-21 10:10:07
分享

  市民心声:

  市长我想对你说

  声音1

  可通过媒体曝光乱扔垃圾的陋习

  报告原文:要狠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在建工地、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实现市容环境治理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

  ■市民王鹏(34岁,男,中石油长庆运输公司职工):首先,目前西安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标准比较低。能否尽快将城乡结合部道路清扫标准向城市道路清扫标准靠拢。

  第二,就我掌握的情况是,目前,许多区县均重视城区区域的环境卫生,经费投入相对于城乡结合部而言比较大,呼吁市、区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经费的投入力度。

  第三,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甚至很差。建议应当多设置一些垃圾桶、公厕和生活垃圾收集点。在很多城乡结合部,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市民扔垃圾想找垃圾投放的地方或者垃圾桶,往往找了很多地方没有,就随处乱扔。

  第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更要宣传和教育居民不要随意扔垃圾,将垃圾投放指定位置或者收集点,养成良好习惯和遵守环境卫生法规,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曝光乱扔垃圾的陋习。

  声音2

  用盆景或绿植装饰街道广场

  报告原文:高标准实施主要街区、建筑屋顶、旅游景点及居民小区周边的园林绿化工作,加大“口袋绿地”“口袋公园”建设力度,新建街头绿地广场60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努力打造绿色之城、花园之城。

  ■市民冯小京(45岁,男,西安某公司负责人):

  我家住在小寨附近,家门口没有公园,平日里大家晨练或散步就去两三公里外的省体院场,但这里的绿色植被和植物很少。或者去大雁塔北广场、甚至曲江遗址公园。还有的市民为了方便去几公里外的几个大学校园。为此,我建议——

  首先,咱们西安城区应多种植四季常青的植物。近几年来,像口袋公园、家门口的小公园还是特别少。

  第二,还是要在市区多建设一些花卉市场,要广泛做宣传,让市民知道多养花草是为了自己健康,不光是政府行为。

  第三,现在许多街道、广场都是水泥铺设地面,应用盆景或者绿植来装饰。绿植花卉多了,空气自然也就清新许多了。

  第四,给每个街办、每个社区、每个小区物业公司等下达绿色目标任务,让在其辖区内给有条件的楼体墙壁、楼顶种植绿植或花卉。

  声音3

  以前荒凉的地方有了单位和小区

  希望公交也能与时俱进

  报告原文: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年内新增公交线路10条、营运里程200公里,更新电动公交大巴1000辆,继续做好民营公交回购工作。

  ■屈先生(35岁上班族):

  在市民屈先生看来,西安公共交通的现状,也是部分市民反对机动车常态化限行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限行,公共交通根本无法满足大家的出行需要。

  屈先生住在丈八东路,在雁翔路上的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附近上班,要是开车的话,走绕城,最多20分钟就能从家到单位,可如果限行了,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得倒最少三趟车才可以。如果是晚上下班晚了,有的公交线路收车的时间又比较早,回个家才叫困难,“我得步行几站,然后再乘坐公交车。”屈先生说。

  屈先生希望西安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能够加快公交线路的建设步伐。如果政府有年内新增10条公交线路的规划,他希望在这些线路施划上,能够更科学一些,尽可能多照顾一些群众,“有的线路可以考虑延时收车,另外,西安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以前荒凉的地方现在也有单位了,有小区了,希望公共交通的发展也能与时俱进。”

  声音4

  希望城铁交通圈范围能更大一些

  我们考虑会去阎良开直营店

  报告原文:要推进北客站至机场、西安至阎良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1-2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梁先生(34岁餐饮工作者):

  自从知道北客站到机场要建城际铁路,梁先生就时刻盼望着。

  梁先生是做餐饮工作的,因为需要对国内的十多个直营店进行管理,他最少半个月都要出一次差。飞机当然是最快捷的,但每次从公司到机场,却使这种快捷有了“折扣”。梁先生公司在太白南路上,他要乘坐机场大巴,有四个选择,可以打车到西稍门;高新的志诚丽柏酒店;南稍门;子午路。然后乘坐机场大巴。按理说选择已经很多了,但大巴上路后,谁都无法预料到路上的情况。一次,大巴在二环上堵了半个小时,梁先生硬是没赶上飞机。“要是从北客站到机场有了城际铁路,那么,我就可以直达机场,路上时间我完全可以掌握,从而更加从容地安排出行。”梁先生说,“希望这个1-2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的范围能更大一些,我们考虑会去阎良开直营店!”

  声音5

  希望在城市规划之初就能想到内涝问题

  报告原文:要认真解决好城市积水内涝问题,推进小寨地区等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

  ■徐女士(33岁企业文员):

  想起2016年7月24日晚上被困在小寨十字的场景,在翠华路居住的33岁的徐女士现在仍觉得后怕。

  当晚暴雨,下班后,在一家企业从事文员工作的徐女士骑着电动车回家,但雨实在是太大了,路面积水的深度也不断增加,“城市发展到这个年代,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路上几乎成了海,电动车很快就骑不成了,推着走吧,十字路口,公交也横在水里,整个交通‘瘫痪’了。”

  徐女士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是,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孩子都睡着了。家人说,孩子临睡前,还吵闹着,“雨这么大,妈妈怎么还没回来?”

  从那以后,徐女士有些害怕下雨,其实她怕的是下雨造成的内涝。

  现在,西安市长在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治理城市内涝,这让徐女士有些激动,希望不要再有城市内涝问题,希望政府以后不要发现了问题再去想着解决,在城市规划的最初,就应该想到这些事情,少走一些冤枉路。

  声音6

  没地方停车 我总不能把车挂在墙上吧?

  报告原文:要落实停车管理“三年行动”方案,综合治理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依法整治摩托车、电动车非法载客行为。

  ■师先生(33岁公司业务员):

  童先生是西安城南一小区的停车场管理人员,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司机将车开到停车场门口,问还有车位没?回答当然是没有。童先生自己也有车,他非常理解私家车主对车位的渴望,但停车场里面车位的数量是一定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增加。

  33岁市民师先生一个月就被贴了5次违停罚单,“我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我也知道我乱停乱放不对,可是,小区没地方停,附近的单位里有车位,可我想交钱停都不让停,实在是没地方停车,我总不能把车挂在墙上吧?”师先生支持政府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的治理,可还是希望能够解决停车位的问题,也希望车位充裕的单位在晚上能够适当开放一些停车场,给车主提供一点方便。

  声音7

  保障性住房受益面能否惠及更多群体

  报告原文:继续推行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房建设双轨运行,新增货币化保障家庭2000户,提供保障房源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0万平方米。

  ■市民朱明(24岁,男,西安北郊某公司职员):

  我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属于创业阶段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和许多同学一样,我是咱们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受益者之一。

  在大四第一学期时,学校发通知,鼓励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申请公租房。听说,这是西安为了鼓励我们应届大学生创业,也是为了留住人才出台的一个绿色通道。我们只需提交大学毕业证、学生证、身份证,程序非常简化,在我和申请的同学刚毕业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通知审核通过。之后,带着审核材料直接到公租房所在的浐灞惠泽居小区物业办理房租手续即可入住,实在是太方便快捷了。

  我租住的房子有50多平方米,每月公租房的租赁费标准是2.89元/㎡,加上公摊面积等其他费用,我每个月房费200块钱多一点。对于我们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真的既实惠又有了归属感,心里很踏实。也非常感谢有这个好的政策。保障性住房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类似享受这个优惠政策的大学生有5000多户呢。

  就保障性住房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能否将对大学生“绿色通道”的辐射面再宽广一些,比如,不管造福大学生,比如城市低收入者、弱势群体,比如,保洁员、残疾朋友等。

  ■市民李金宝(54岁,男,家住东郊十里铺):

  我和妻子都是残疾人,我是下肢二级残疾,妻子相对好一些,是肢体四级残疾。我们很幸运,是西安市第一批享受政府补贴的廉租房的住户。最早是在2006年底经过审核入住南郊明德门廉租房小区。当时第一批残疾人是28户,面积是48平方米。因为我在十里铺是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上下班不方便,后来政府重新帮我调整到现在入住的十里铺米家崖小区,面积也大了,63平方米。

  我妻子没有工作,我们都享受的是城市低保,夫妻俩低保每个月1200元左右,加上我在社区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个月900元工资,家庭生活每个月收入2100元左右。

  当然,我们真的感谢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惠民政策。但是,根据国家政策,60周岁以上房租可以减半,我们希望能否精准扶持我们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让我们提前几年享受国家的这个好政策。因为,每个月200元房费和其他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不多,但对我们夫妻双残疾人家庭来说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声音8

  “三无”电梯改造应有财政补贴

  报告原文:加快全市电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三无”电梯改造,保障以电梯为重点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

  ■市民李全发(男,69岁,退休干部,家住北郊经开区):

  其实在多年前,我省就开始加强对电梯安全风险排查,西安市将进一步对全市172台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的老旧住宅电梯进行改造,并且由财政进行一定的补贴。因此,我建议——

  第一,落实责任主体。电梯是谁家的?谁来负责的?

  第二,对问题电梯评估建档,消除风险。全市开展安全风险大排查,由质检部门、住建部门等联手挂牌督查,加强对物业单位的检查。

  第三,推广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立全省联动机制。

  第四,加强对“三无”电梯和老旧电梯的改造,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各地领导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才能落实有人管、有维修资金、有维保,解决“三无”电梯问题。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程彬 采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