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焊过卫星,焊接过核电站,焊接过输油管道……他多次获得过国家、省、市、县表彰。
二十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焊接的门外汉到全国优秀农民工,他走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程,也成就了一个农民工从体能到技能的全新转变。
他就是四川省安岳县龙台镇的黄德春。
1990年6月,20岁的黄德春到深圳阳光公司打工。当年,焊工奇缺,公司把没有任何技能的黄德春安排到焊工班组。
在刚进入焊工班组的“新兵”中,黄德春是最能吃苦的一个。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来到工地上,找个角落,在公司捡些废弃的铁板、铁管头,操起焊枪就练起来。等别人上班的时候,他往往都练了一、二个小时了。那时,他只有一个信念:“我是农村出来的,当焊工比犁牛打耙轻松得多,而且工资也高得多。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不好好珍惜就对不住公司。”
然而,焊工这一行远比他想像的辛苦得多。7月的深圳,温度本来就比安岳高很多,他脚下的钢板要晒到50—60度,加上电焊一烤,烫得几乎站不住脚。那时,工厂里没有降暑设备,整个车间就像一个上了汽的蒸笼,恨不得把他身上的水份都烤干。一两个月时间,他胸口就像被电焊烤熔了一样爬满水泡。妻子看见他,十分不忍,哭着对他说:“当焊工这样苦,我们不干了,回家种好土地也能填饱肚皮。”黄德春笑了笑说:“我们都是农村人,好不容易出来打工,一点点苦都受不了,怎么能够学好技术呢?”
黄德春在工余时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学了《焊工工艺学》、《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日本焊工培训教材》等理论书籍,并迅速成为了公司焊接技术的骨干。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黄德春被派往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接受专业培训,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国家焊工。
“自己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
黄德春每年总要抽出时间到哈尔滨焊接研究院去进修一次。到哈尔滨后,他看到该城的焊接规模很大,往往十来个人就组成一个高级焊接班组,专门承接国内外较大、较复杂的焊接工程,而每人每年可得到10万以上的收入。他想如果在自己的家乡,焊接也能如此发扬光大,那么,乡亲们早就致富了。
他毅然回到家乡,以带徒弟的方式对200多名乡亲进行焊接培养。得知他回到了安岳,重庆长安、长春客车厂等焊接要求较高的企业找到了他,聘请他为公司焊接技术客籍教授。(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