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出土60座战国船棺墓 墓主佩戴古埃及饰品"蜻蜓眼"

来源:新华网
2017-02-09 09:34:15
分享

未解之谜巴蜀图语再现 11枚印章留下神秘文字

墓地中出土的器具以巴蜀土著文化为主。

墓葬中的刀剑保存情况较好,剑鞘、剑柄清晰可见,其中柳叶形青铜剑,体现了当时的典型巴蜀特征。

其中,出土的11枚印章成为考古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或圆或方,形状不一,直径1至3厘米。当时,人将这些印章挂在腰部或者颈部位置。

难得的是印章上印文,正是一个个神秘的巴蜀图语。

至今,巴蜀图语仍是中国考古界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其是古巴蜀地区的神秘文字,有人认为是军事、通讯标志。

至于图案形状,龚扬民则谨慎地说,这是考古难题,确切的图案还不敢下定论,大致看来,呈现“山”字、“王”字、花瓣等形状。

这种刻有神秘符号的印章此前在四川宣汉、荥经等地都有发现。

“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巴蜀地区的先民在先秦时期就已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我们至今却没有发现可以解读的文字。如果将来能够破译‘巴蜀图语’的含义,就相当于找到了打开诸多巴蜀文化之谜的钥匙,这对我们了解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发现为进一步破解巴蜀图语,提供了珍贵资料。”刘雨茂说,巴蜀图语上的图案或许是单独,也可能是组合使用,他猜想,不同组合会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舶来之物蜻蜓眼亮了墓主竟然佩戴着古埃及饰品

秦楚文化,是这批墓葬的又一吸引点。

说到最令考古人员注目的,蜻蜓眼算是一个。这是一种玻璃珠串饰。串饰中部,圆形玻璃珠上,饰有蜻蜓眼睛造型,色泽饱满,异常精美。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古人将它佩戴在脖颈上,用以装饰。

“这在当时属于奢侈品,足以见得墓主的尊贵地位。”刘雨茂说,此次发现了两枚蜻蜓眼玻璃珠及数根配套的玻璃管。

记者看到,其中一枚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绿色“眼睛”效果,生动有趣。

蜻蜓眼是源于古埃及的装饰品,古埃及人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

这种玻璃珠,最开始是单色,后来出现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也随游牧民族传入了中国。

刘雨茂认为,在这批墓葬中发现的两枚,既有可能是从埃及驮来的“原厂进口货”,也有可能是国内的仿制“山寨品”。下一步,经过化学鉴定后,答案将浮出水面。

此前,在中原地区,尤其在楚地,曾有蜻蜓眼的实物发现。它们与国外的蜻蜓眼有少许结构区别,可见,当时国内已有仿制生产工艺。

蒲江为南北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节点,蜻蜓眼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当时本地人已经与国外区域存在着文化交流。古人沿着山道,在蒲江与中东之间来回走动,带来了商贸兴隆,也带来了文化交流。

下一步,考古人员将继续发掘,刘雨茂相信,“更大的惊喜在等着我们”。

目前,开发商已经决定,暂停商品项目,与专家一起,形成保护强势。据悉,下一步,当地还有可能建博物馆。

涨知识:蜻蜓眼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由玻璃制成。

玻璃又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

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在地中海沿岸出现。“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这种说法,多盛行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上一页123 上一页12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