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成都市温江区获悉,今后五年,温江区将紧紧围绕“健康产业高地、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都市新区”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五个之城”建设:即努力建成“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便捷高效畅通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
今后五年,温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200元和34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下降3%;区域经济发展更具实力,创新改革开放更具活力,生态宜居品质更具魅力,和谐幸福生活更具质量。
全力打造“三医融合”产业之城
温江区将坚持“创新引领、高端突破、融合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服务业提升行动和都市现代农业优化行动,加快构建以 “三医融合”为主导、“三业共兴”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成都健康产业高地,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极核。
聚焦发展“三医融合”主导产业。牢固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理念,加快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突出发展生物类似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加快成都医学城建设,推动科伦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快投快建,聚集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生物医学类企业35家,培育形成3—4个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全口径生物医学产业规模750亿元以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5个以上,提高“温江造”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三医”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0%以上。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融入成都建设国际购物天堂行动计划,培育发展光华商圈、国色天乡商圈和大学城商圈,每年引进特色店100家以上,加快建设百亿级主力商圈。培育发展总部型、税源型经济,引入一批医药流通、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亿元税收商务楼宇2幢以上。培育发展生态休闲游、主题文化游和数字体验游三大业态,建成318自驾车枢纽营地,推进成钞钱币文化博物馆等旅游融合发展项目,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和康养产业,引进一批特色专科医疗、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体育赛事项目,打造区域性健康和体育消费中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
优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体推进北部160平方公里花木园林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一城三园多场”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三联动发展,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西部园艺城,加快编艺公园、花木嘉年华等项目建设,建成市级现代赏花休闲基地7个以上,通过搭乘中欧班列走“一带一路”、扩大国内市场,实现花木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建成“七网配套”高标准农田1万亩,创建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培育精品家庭农场30个以上。农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
全力打造创新开放进取之城
抢抓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全面深化创新改革和对外开放,努力把温江打造成为西部科技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开放新高地。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实施“头雁计划”、“瞪羚计划”、“雏鹰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总产值突破350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7%以上。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打造5平方公里集医学研发、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三医”研发小镇,与驻温高校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科技成果转化区,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各类市场组织快速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类基金,鼓励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并购重组等方式直接融资,培育主板上市企业2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以上。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PPP项目20个以上。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扩大医药、医疗器械、花木等“温江造”产品出口,培育本土跨国企业2家以上,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18亿美元。围绕“1+3+N”招商目标,重点招引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到位省外内资1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以上。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快中瑞(成都)低碳生物医学产业园建设,新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2个以上,创办国际交流活动品牌2个以上。
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畅通之城
按照国际化都市新区建设要求,温江区将深入实施城建攻坚行动,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基础承载功能,努力打造成都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团和西向枢纽城市。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完善都市新区功能体系,构建“一心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乡形态,实施6个棚户区、24个城中村、60个老旧院落改造,完成红桥片区、城南片区小街区规制。加快小城市(特色镇)建设,实施小组微生项目4个,建成省级“四好”新村80%以上。率先启动5G网络建设,推动万兆进园区、千兆进小区、百兆进家庭全覆盖。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全面融入成都高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加快构建“三高八快七轨”交通体系,开通运营地铁17号线一期、绕城高速永宁互通立交等重大外向交通项目,启动地铁17号线二期、成温邛高速扩容改造、成都五环路温江段等项目建设,实施光华大道提升改造和下穿工程,打通花都大道、锦绣大道等35条断头路,新建直达“双核”骨干道路50公里以上。实施客运中心迁建工程,建成公平、城南公交中心站,新开行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以上,投放更新公交车1000辆以上,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0%以上,基本实现与“双核”和空港、铁港无缝对接。
强化城市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施老城区中小街道综合治理,试点推行街区物业化管理,实现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街道)全覆盖。构建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全面实施云安全建设,初步建成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
全力打造天蓝地绿亲水之城
温江区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美丽温江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样板区。
打造水韵温江。发挥温江水资源优势,推进“三河两湖”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亲水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水体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三厂三站”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全覆盖,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新建排水管网300公里以上,确保区内水质优良比例90%以上。推进“宜居水岸”建设,实施金马河三、四、六级闸坝工程,完成江安河、杨柳河城区段景观提升打造,“三河”综合整治78公里以上,加快构建“三纵六横”水网体系。
打造醉绿温江。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温江行动,严格保护生态红线,规划建设3个中心公园、8个大区公园、20个片区公园和若干社区公园,城市公共绿地超过10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13.3平方米。持续开展增花添彩行动,实施重点部位彩化项目35个,打造花廊、花湖、花海赏花点25个,彩化率30%以上。完成北部村道环线65公里景观打造,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推进生态综合体和小微绿地建设,实施景观整治7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6.5%以上、绿地率41%以上。
打造低碳温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分享经济,严格落实环保准入制度,全面实施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清洁生产改造,推进“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可持续”发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防治工程10个以上,力争到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推广应用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创建市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2个以上,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
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幸福之城
坚持有感发展,围绕民生需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全面消除区内相对贫困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对口支援和帮扶任务。深入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培育新市民1.5万人以上,争创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深入实施社会保障提升计划,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动态全覆盖。深入实施失地农民多元化安置计划,建成新居工程项目12个,竣工面积13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区社会综合福利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和永宁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二期建设,建成5所医养融合社区养老院,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90%以上。
更高标准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改、扩)建公办学校及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3.2万个以上,引进和培育一批名师名校,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示范县、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温江计划,加快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迁(改)建,新建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镇(街)8个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区文体中心、CBA赛事中心等一批文体项目,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强光祈音乐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实施鱼凫村遗址、陈家桅杆等文物建筑保护开发,建成历史文化地标35处,举办国际国内高规格体育赛事,加快把温江建成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新窗口。
更广领域强化社会治理。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入推进“三社联动”,实施社工人才领军计划,新增培育社会组织100家以上。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应急能力标准化村(社区)60%以上。深化平安温江建设,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提升治安防控、交通管理、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科技应用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