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园内外体育产业温差大
财新·第二届中国体育产业论坛今日在北京召开,资本、IP(知识产权)、变现、全球化商机等作为高频热词描绘了中国体育产业正值热潮。但热潮下的冷思考必不可少,其中,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表示,“体育产业不要忽略学校体育”值得关注,“青少年是大众体育基础中的基础,将来发展体育产业的几代人就从那里来。”
在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看来,国内体育产业的操作体系中,“青少年体育”和“校园体育”并不能画等号。她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目前,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产业中受到不少重视,因其符合商业本质,能培养终身的体育消费者,“基本没有版税摊销、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现金流好、支付能力强,对转播要求不高、主要依靠家长埋单,因此,收益在长期内得到回报的可能性较高,虽然难以做大,但可以活得滋润。”而校园体育的主管部门为教育系统,其对于体育产品价值的认定有不少规定,因此,很多市场上的体育公司不敢和他们打交道,这就造成了校门内外体育产业的温差,“校外的体育产业生态建设发展不错,但校内的市场化开发很难,即便资本想介入,也因政策壁垒,始终无法让其成为生意,大多数仍以社会责任的角度才能参与进去。”
在亚洲贝肯鲍尔营合伙人与执行长陈柏蓉看来,跨进校门等于进入中国教育体系中,“会有很多关要过,不同层级的领导,校长、老师、家长,大家的看法都不同,不像商业单位的决策比较简单,可正因为不容易,才会需要政策支持。”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目前,在政策支持下打开校门的校园足球正在摸索阶段,她曾遇到某政府领导的质疑,“除了贝肯鲍尔的名字,你们还有什么?”这从侧面能反映出,经历过一些青训项目许下承诺后又抽身离开的现象,政府及学校被磨合出了谨慎态度。但陈柏蓉并不认为这会影响他们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因为从政策和市场的角度,都得吃这碗饭不可,改变校园体育是改变体育产业必须要做的。”
今年11月,中国和德国签署了一项国家层面的协议来加强双方之间的足球合作。这让陈柏蓉看到校门内改变的前景,但她强调,改变是要花时间的,尤其双方除了语言不通之外,还有一些观念需要进一步融合。”
因此,在谈到下一个体育产业关注领域时,NBA中国高级副总裁王大为强调,希望有更多实力雄厚的财团入场,“这样才能持续发展,因为青少年的教学或比赛等都很难有短期效应,需要长线布局,一方面考虑为打出来的人才提供什么平台,另一方面要为打不出来的人找到后路,避免成为又一个传统的体校,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014年,NBA中国和姚明合作成立NBA姚明篮球俱乐部,进行课后的篮球培训,据悉,项目在北京和上海做了两年多,现在有8个授课地点,参与过的孩子有大概6000人。
今天,以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董事长身份出席的姚明,同样将青少年群体看作体育产业不可忽视的对象,他表示,“现在是体育产业在和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时候,以往家长都让孩子学金融、艺术、法律等,因为体育路径太窄、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不够,所以不会被纳入蓝图,而现在体育产业的任务就是为大家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这是新兴产业,需要更多后备人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