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公司被曝发展遇阻 新势力造车步入考验期

来源:环球网·汽车
2016-11-29 15:29:21

几家公司被曝发展遇阻 新势力造车步入考验期

曾经意气风发要在汽车领域大展拳脚的新造车企业,正步入首个考验期。乐视本月被曝出资金链问题,遭遇前所未有的“停摆”质疑;和谐富腾方面则传出富士康已退出造车项目的消息。而在大洋彼岸,据说苹果也低调解散Apple Car汽车团队,转而主攻车载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这一系列事件似乎佐证了外界对新造车企业“不靠谱”的评价。

■波折频出折射造车不易

自乐视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贾跃亭11月6日发布题为《乐视的海水与火焰》的公开信以来,舆论便开始持续发酵,美国内华达州官员甚至直指“乐视是‘庞氏骗局’”。虽然乐视团队进行了辟谣和澄清,但此次舆论风暴无疑沉重打击了人们对乐视汽车乃至新造车势力的信心。

资金缺口成为乐视汽车被质疑的核心。对此,资深汽车分析人士、中德诺浩总裁孙勇发表评论指出,造车要“烧”的钱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将未来资金的问题整明白,而且真正落实到位,乐视造车越往上走,坡只能会越陡。

富士康近期被媒体曝出已退出由和谐汽车、腾讯、富士康三家共同发起的和谐富腾项目,不再对此进行投资,而目前谁也没有对消息是否属实做出回应。此举引发各种猜测,很多人认为富士康已经认识到造车的难度,“激流勇退”了。更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在造车路上已经酝酿许久的苹果公司似乎也放弃造车了。

虽然几家企业在造车路上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不能同样看待,但从中也折射出造车一事的不易。此前,贾跃亭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同时拥有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能力的公司更有可能成为百年汽车产业的变革者”。但现在看来,造车远没有想象中简单。传统车企已经在资金、渠道、配套资源等诸多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而新造车企业基本上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孙勇明确指出,汽车行业不仅技术壁垒高、要求的集成整合能力强,而且竞争极其惨烈,不仅要面对国内身经百战的对手,还要直面若干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跨国公司。他表示,互联网造车人士是冲着电动汽车的“风口”去的,但他们所期待的“风”很可能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新机会的意义在于确实能抓住机会

造车路上有如此多的困难,新造车企业是否完全没有机会?中国汽车流通学会副秘书长罗磊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新造车企业正进入考验期,但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认为它们无法造车。他指出,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趋势给新企业带来了进入行业的机会,新造车企业的优势在于把新鲜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带入造车领域。

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则表示不同意新造车企业步入考验期或正在“退热”的说法。他指出,不应以进入行业的早晚来界定新造车企业,只能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本进入汽车领域。“新造车企业刚刚开始布局,还没有到验证结果的时候,不能由此判定整个行业已经遭遇困难。”张君毅说。

事实上,不少新造车企业正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推进造车事业。奇点汽车CEO沈海寅明确表示,对于第一批车的生产会交给车企合作伙伴去做,他们将着力发挥自身在智能系统方面的优势,而其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也将落户安徽铜陵。蔚来汽车在今年4月已与江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对方来代工生产,近日在伦敦发布了首款车型EP9,首款量产SUV车型ES8将于明年发布。前途汽车则致力于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其苏州生产基地已完成奠基,首款车K50计划明年底上市;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拿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而威马汽车也在近日举行了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开工奠基仪式,在温州组建起150人的团队,负责工厂建设及制造的配套落地。

张君毅指出,新造车企业的优势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前进,文化、制度、技术路线都有破局创新的勇气;而挑战则在于需要建立自身企业体系、业务流程以及找到足够的人才资源融合在一起。他认为,无论是新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新浪潮面前都有机会,关键在于定位合理、团队靠谱、符合商业逻辑。“对新进入者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一视同仁。”张君毅说。

不过,在新造车企业密集展开布局的同时,传统车企也纷纷“证明实力”。目前,北汽、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不仅拥有核心技术,而且在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以北汽新能源为例,近期该公司推出“充放电项目”,首批10座充换电站已正式交付使用;并推出纯电动汽车回购计划,在自身渠道进行消化回购的车辆。这些都对新造车企业构成无形的挑战,对于造车而言,从生产到售后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无法形成完整的闭环。

■少点忽悠 也要不得狂飙突进

事实上,对于造车的不易,一些新造车企业人士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车和家CEO李想指出,一辆车(指新企业没有现成平台的前提下,逆向例外)从立项到SOP交付消费者,经过研发、零部件研发、实验、试制、制造等环节,一天都不浪费也至少需要30个月,真没有捷径;再配合整车工厂、三电工厂的建造,销售渠道的建造,紧锣密鼓也需要三年的时间。他说:“造车确实很难,但不是没有可能,必须汇集真正优秀的人才,用心全力以赴地去做。在产品、供应链、质量、制造、服务环节多用点心,成功的几率还大一些。”

罗兰贝格执行总监郑赟则认为,由于设备标准化、零部件采购渠道多元化等条件已经具备,未来造车本身将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在于在造车的整个链条上,把握并解决好每一个细节的问题。他表示,新造车企业的机会在于能够站在新视角上甄别用户的需求,并快速将其转换为用户所期待的功能。

罗磊强调,造车前期是要花钱的,而且周期非常长,新造车企业要有造车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盈利的清醒认识。同时,不能脱离造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供应链配套等方面都要提前布局。张君毅表示,造车是个循序渐进的事,需要脚踏实地地去推进,以每一步的“小成功”来积累最终的“大成功”,而不能“狂飙突进”地去做。

“少在忽悠上投入精力,不要让整个舆论认为新造车的都是不靠谱的,把用心做的企业都连累了。”李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