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2016-10-05 13:06:57

仪式作为一种古老的、重复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象征表演性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凝聚社会、融合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等重要功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储器”和“记忆的识别物”。国庆阅兵作为仪式的一种,在展示综合国力、凝聚象征力量、提升国家形象、构建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方面大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14次国庆阅兵。当人民军队走过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时,全体中华儿女,心为之振奋,眼眶为之湿润。又是一年国庆节,让我们跟随镜头穿越时空,回味那些珍藏的永恒。

天安门前的14次国庆大阅兵

1949年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午3时,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手持和操作着缴获的“万国牌”武器装备,以胜利之师的风采,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受阅装备有轻重武器110多种,产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其中火炮119门(不含轻迫击炮)、坦克95辆、装甲车57辆、汽车222辆、飞机17架、军马2344匹。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阅兵并不在开国大典上,而是在1949年3月25日西郊机场举行的大阅兵。这一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了北平,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全中国的新纪元。

1950年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1950年国庆1周年阅兵,由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部队。分列式以军校学员为先导,依次为步兵、炮兵、战车摩托化步兵和骑兵部队,空中梯队的各种战机在步兵进入天安门广场时临空,形成了立体阅兵的场面,使人叹为观止。

1951年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1951年国庆阅兵体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一批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员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员身份参加了阅兵式,并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二是参加阅兵式的各类专业军校学员数量增加,他们来自步兵学校、战车学校、炮兵学校、海军学校、航空学校等,体现出新中国对专业军事人才的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三是一些新兵种纷纷亮相,这其中包括伞兵部队、火箭炮部队、防空兵部队等;四是民兵大队第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他们是华北老解放区民兵的代表,都是战斗英雄和工作模范。

1952年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艰苦战斗,这一年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与地面部队形成了强大的立体阅兵阵容,展现了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其为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1953年

《国家》系列:不能忘怀的国家大典

1953年,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斗争胜利,并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进入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的国庆阅兵,由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接替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仍由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分列式仍是解放军军事学院队伍走在最前,接着是各军校学员方阵,然后是步兵、骑兵等方队以及空中编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