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鲟鱼现长江扬州段 专家:生态影响或需数十年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16-09-21 18:35:00

逃逸鲟鱼现长江扬州段 专家:生态影响或需数十年

  长江洪湖段7月30日捕捞的逃逸杂交鲟。农业部长江办供图

逃逸鲟鱼可能与中华鲟竞争食物

21日,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常剑波告诉澎湃新闻:“逃逸鲟鱼对长江生态及长江本土鱼群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专家组正在调查评估,尚无定论。”

常剑波表示,外来物种因为缺少生态制衡,容易以抢占其他生物的“生态位”,构成生物入侵。逃逸鲟鱼与中华鲟生活习性相近,会与之形成竞争关系。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成鱼洄游到长江时不进食,只有幼鱼才在长江中进食。逃逸鲟鱼可能与之产生竞争关系,比如竞争食物。

常剑波说,此外,实验室研究发现,鲟鱼间可以杂交,自然环境中也发现过同一水域内鲟鱼杂交现象,但自然发生的几率较低。而逃逸鲟鱼一般在春季产卵,中华鲟一般在秋季产卵,所以,逃逸鲟鱼对中华鲟等长江本土鲟鱼的影响比较复杂,具体来说,影响有多大,该怎么样补救,需要调查评估,也需要在调查清楚逃逸鲟鱼的习性、分布以及繁殖特性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案。

常剑波举例称,如果清楚了逃逸鲟鱼的繁殖区域、繁殖时间,或许可以通过捕捞其亲鱼(性成熟的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干预其繁殖的方式,有效地减少逃逸鲟鱼的数量。但具体措施待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长期从事渔业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21日,他告诉澎湃新闻,数年前,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发现长江中因养殖逃逸的外地鲟鱼,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但这些外地鲟鱼可能造成的影响,还需要继续监测和评估,并不是外来物种就一定会造成生物入侵。

庄平举例说,有很多牛羊品种原产地也不在中国,但为了农业发展,人们从国外引进回来,不能就说是生物入侵。通俗地讲,只有对生态造成危害,才能被称作生物入侵。

庄平说,对于清江鲟鱼逃逸事件,他没有相关的监测数据,所以,逃逸鲟鱼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需不需要补救,怎么补救,他无法做出判断。

庄平强调,这里的“影响”一词是中性的,可能是好的影响,也可能是坏的影响。另外,要判断其造成的影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逃逸鲟鱼现长江扬州段 专家:生态影响或需数十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中游开展逃逸个体监测。农业部长江办供图

专家担心冲击公众已形成的保护意识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生物。自恐龙时代(白垩纪)以来,中华鲟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

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还数以万计,约有1万余尾,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大坝阻隔、内河航运和工程建设等因素叠加,专家估计中华鲟野生繁殖资源量可能不足百尾,濒临灭绝。但对于这一古老物种,人类还知之甚少,有很多谜团待解。

参与调查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清江鲟鱼逃逸事件造成最棘手的的问题,是对公众已形成的保护意识的冲击。

“野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生物,不允许捕捞和买卖。经过多年的宣传,全江渔民都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捕捞到鲟鱼,就要报告,不能买卖。渔民若捕捞到鲟鱼,一般都会给渔政打电话,进行鉴定后再处理:正常无伤的个体直接放生,有伤的就进行救护。但现在的问题来了,大量的杂交鲟被捕捞起来后,肯定不能再放回长江里去。如果渔政回收,没有经费支撑。如果渔民私自卖掉,就会造成江里的鲟鱼是可以买卖的氛围。”危起伟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