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鸭
由来:中秋吃桂花鸭也是由来已久的地方风俗,追溯历史,其一,主要是源于“杀鞑子”的说法,即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治严厉,不便明斗,于是就使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鞑子”,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吃鸭子,其实就是中秋大家一起行动推翻元人统治。二来,中秋前后,鸭子正肥,恰好是吃鸭子的好时节。
现状:中秋吃桂花鸭现在主要是江南一带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南京人,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可言。
推荐:想吃最正宗的桂花鸭最好亲自去一趟南京,趁热吃更美味。韩复兴的鸭子在南京很有名,是南京的老品牌了。不想麻烦的也可以选择网购。
糍粑
由来:“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耙;快喊爹,快喊娘,烧开水,蒸糯米。蒸熟倒进碓窝里,拿起粑捶捣糯米。”打糍粑是中秋节的一个有趣的习俗。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因此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现状:中秋节吃糍粑在书上极少记载,但是在广西的许多地区,确有这样的习俗。一些地区甚至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是却不能没有糍粑。通常把新收回来的糯米淘净,用饭甑蒸熟。放到石臼里捣,足足要捣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好,一个个圆饼被晾干放置。到了中秋那天,就会取出几个,放在火上烤着吃。而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则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推荐吃法:炭火烤糍粑、甜酒煮糍粑、拌蛋汁煎糍粑
藕盒子
由来:中秋吃藕的习俗一方面是据说藕断开亦是丝连,千缠百结欲离还连,如同少女相思入骨难舍。加上藕字与“偶”同音,它也成了少女中秋时节祈祷爱情开花结果的贿赂嫦娥必备供品。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现状:由于中秋吃藕寓意好,加上又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所以这一习俗在很多地方一直在延续着,尤其是江浙一带。
推荐:藕盒是很多人爱吃的一道菜,香酥的外皮里面裹着脆中带糯的莲藕,莲藕里夹着香香的肉馅。一口咬下去,可以体会到很多种味道和口感,绝对是大大的享受。同时做法比较简单,建议中秋团圆宴上,和家人一起亲手做一道美味的藕盒子。
材料:猪肉、藕半截、鸡蛋2个,食用油、面粉、老抽、盐、葱、姜适量。
做法:藕削皮洗净,从正面切片不要切断,再切一刀切断成为一个夹子。把葱、姜切成末,猪肉剁成末,把猪肉里放入老抽、盐、葱、姜、少量的蛋清,拌匀,把搅拌好的肉夹在切的藕夹子里备用。面粉里放入一个鸡蛋和少量的盐,加适量的水搅拌成稀面糊,把夹好的藕夹子均匀在里面打滚,挂上面糊。锅烧热放油,烧热放入藕,煎至金黄色即可捞出。
芋头
由来: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
南方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的习俗。
而将芋头剥皮之后与排骨或者鸭子一起煮,又是餐桌一道传统美味。或是祭谢土地神,或是辟邪消灾等等。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现状:芋头性平,几乎人人都适合食用,益胃健脾、补中益气,能很好地缓解食欲不振、浑身无力,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特别适合体弱者。同时,它有助于保持肌肤弹性、延缓衰老,因此颇受很多养生达人的喜爱,成为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