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棚户区改造7处文物遭强拆 文物决不能成为交易砝码-

作者:崔东凯 张冲 来源:法制网
2016-08-29 06:58:00

调查动机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包括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卫生所旧址、刘亚楼上将旧居等在内的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强拆。8月27日,双城区政府通报称,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当地决定对“双城刘亚楼旧居”等7处被人为破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重建。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工作,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双城区为何会出现强拆文物的现象?《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6月25日凌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一处棚户区改造现场内的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强拆,时隔整整两个月之后,此事被曝光。

8月26日,《法制日报》记者在事发地采访时发现,当地官员积极配合采访直言“丑闻”,唯一的要求是隐去实名。

文物所在棚户区被夷为平地

事情最初展露于2016年6月27日天涯论坛的一个网帖,该网帖名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双城市双城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遭强拆》。网帖大概内容是:我叫顾某某,现住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区,所住房子经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认定为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卫生所旧址,被列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6月25日凌晨一点左右,本人正在家中睡觉,被一群人砸碎房门入室蒙面绑走,造成腰椎骨折,不能动弹,现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在被蒙面绑走一个多小时之后,才放我回到了原住处,这时本人看到的情况是一辆大铲车正将我家房子推倒,即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警卫连旧址;刘亚楼上将旧居;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旧址和独立团炊事班旧址。眼看着记录着东北民主联军光荣战争历史的遗迹及很多相关古迹刹那被摧毁,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今年8月25日,当地一家媒体报道了此事件。报道中主要介绍了不可移动文物资料和被强拆的事实,并未涉及网帖发布人顾某某所述说的遭绑架、欺辱等情况。

8月26日,《法制日报》记者赴双城采访。拆迁现场,原来的房屋已完全成为一片废墟,在废墟上有一块署名双城区文体广电局的红色通告牌,写着“此地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场”,日期是2016年7月6日。现场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是双城区东北隅一期棚改项目的拆迁地,这片遭强拆的文物四周被拉起警戒线,警戒线的后面是一大片已清理完毕的土地。

被毁文物周边拉起警戒线

据当地志愿者介绍,被拆成废墟的7所建筑包括: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卫生所旧址、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警卫连旧址、刘亚楼旧居、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旧址、独立团炊事班旧址……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第四野战军”。开国上将刘亚楼1946年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当时,“四野”的指挥所就在双城。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的两年时间里,“四野”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战役二十二次,其中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在1948年9月至10月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率领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规模巨大的辽沈战役。参战将士经过52天的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卫立煌集团重兵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次战役的决策之地,就是位于哈尔滨双城的第四野战军指挥所。

记者从官方提供的材料中看到:6月25日凌晨,刘亚楼上将旧居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强拆,拆迁责任人李某某和背后指使强拆的拆迁公司负责人常某某被刑事拘留,面临检察机关的起诉,对于是否存在党政机关人员幕后参与,哈尔滨纪委已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7月26日文保部门已在被拆毁的文物周围拉起警戒线、树立了警示牌,棚改工程已暂停。

被毁文物一直疏于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7处文物存在挂牌时间晚、没有定级、产权为私有、48户居民居住其中,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修缮等问题。这7处文物与西侧的“四野纪念馆”仅仅相隔一条街道。

双城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姜勇介绍了7处被损毁文物的来历,文物中包括刘亚楼旧居、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卫生所旧址、指挥部警卫连旧址、联军独立团旧址、独立团通信班、炊事班还有陈家银铺等旧址。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双城区政府上报了150余处,2010年包括这7处建筑的一批文物被黑龙江省“三普”文物认定专家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按文物保护法分级规定,这7处建筑没能定级,2013年向区里申请,2015年12月文保部门开始对其挂牌保护。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都争先恐后向国家申报文物保护,领导们也都觉得这事多多益善,国家认定的越多给拨款就越多,获得历史文化名城、名街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谁都没想到,绝大部分的文物定不上级,国家也就不可能拨款养护。”双城区政府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

据姜勇介绍,这7处文物产权属于私人所有,一直有人居住。

随后,记者采访了双城区政府征收办,了解到这7处文物中共散居着48户居民,近一年多数已陆续搬出。在查阅文件时,记者看到居民佟某某的房产证,面积38.5平方米,位于联军独立团通信班旧址内。记者在资料照片中看到,在被强拆前,这7处文物中有些已经很破败,房檐坍塌,警卫连旧址连门窗都已被拆走。

当被问及这7处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时,姜勇表示很无奈:我们一直在监护、保护,但修缮起来困难太大。按文物保护法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费用则视所用人能力自行承担或由政府予以帮助,7处文物中的48户居民生活水平都不高,即便文保部门提过要求,也没有谁会自己出资修缮,每处文物中都有几户居民,协调整体的修缮保养很难实现,这7处文物就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当地政府一位官员单独向记者提出这样一种比喻:“这些未评级的文物就像冰棍儿,融化了也许没事儿,没等融化就扔掉肯定是不行的。”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文物建筑私有,那么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居住其中的住户是否可以多享受一些补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双城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城区的四个隅是名副其实的棚户区,很多房屋都是民国时期的,没有上下水、没有煤气、暖气,居民只能使用旱厕,夏天怕雨水倒灌、冬天怕火烧连营。2015年9月,双城区决定启动东北隅一期棚户区改造工程,一是棚改项目作为要求有政绩考核,二是居民对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有迫切需求。

项目启动,土地征收工作开始后,7处文物中居住的居民得知所住房屋不在拆迁范围不能参与棚改,就开始到区政府信访。记者看到一份28位居民签字按手印的信访书,他们认为,1987年从房管部门买了现在的住房,住了近30年,如今挂了块文物保护的牌子就无法借助国家的棚改政策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非常不满。

据介绍,双城区政府为了满足这些居民的要求,采用了征收文物建筑加以保护,用棚改房进行置换的措施。

记者在位于棚改地块旁边的征收办查到了这部分居民的登记记录和房屋产权置换协议书。“损毁文物已无法复建,怎么处理得等上级指示,现在我们最担心作为老城区四隅棚改的第一个项目就此戛然而止。”双城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8月26日,《法制日报》记者在拆迁现场采访时看到,围拢过来的一些居民的情绪有些激动,他们向记者表示,现在拆迁居民都在外租房居住,很不方便,希望棚改项目能尽快重新启动。

当地政府一名官员说,在棚改项目建设中,地方政府要改善民生、体现政绩,开发商要盈利,老百姓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要争取更多的置换补偿,在这三方利益的博弈中,文物决不能成为交易的砝码,文物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因,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