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出现一批“原生”全球化企业?

来源:南方日报
2016-08-18 13:10:12

深圳为何出现一批“原生”全球化企业?

  柔宇展示厅内展示的应用了柔性技术的车辆中控平台。南方日报记者鲁力 摄

8月底,光启将发布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的最新放飞计划,载人版“旅行者”号的验证版将择机放飞,进行首次生物载荷测试。一年多前,光启已在新西兰成功试飞自主研制的中国首个临近空间商用飞行器“旅行者”号。

在深圳,除了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等全球化程度较高的“80后”“90后”企业外,像光启这样在诞生之初就迈开全球化步伐的企业越来越多,大疆创新、超多维、柔宇科技等“00后”“10后”企业都是典型代表。如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柔宇科技成立4年估值已近40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30年,深圳以GDP年均增速25.8%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用好中国人口红利是原因之一。近年来,“深圳质量”效应凸显,创下1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依靠全球人才红利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全球脑力大重组的新一轮竞争中,深圳将全球创新、创业者吸引到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掌握前沿技术、熟谙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创业大潮中的生力军。与上一代创新、创业者不同,他们不再遵循模仿、追赶、超越的规则,而是拥有核心技术,充分配置全球资源,面向全球市场,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记者 马芳 彭琳

进军全球市场

“雪豹”企业群天生国际化

8月28日,深圳湾畔的“春茧”体育馆将迎来一场特殊的赛事,英雄机器人、步兵机器人和空中机器人将在复杂战场中发射“弹丸”进行对战。这是大疆创新发起并承办的国内首个激战类机器人竞技比赛——RoboMasters2016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

这场比赛寄托着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的期盼:打造一个让工程师、发明家也能成为明星的智力竞技运动,帮助理工男从幕后走到台前,激发大学生纯粹的做事态度,培养他们对极致的追求。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80后”汪滔2006年在深圳创办大疆创新,2010年销售收入仅300多万元,2015年已有约60亿元,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今年上半年,深圳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还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50款科技产品”之一。这是唯一一款入选榜单的中国科技产品。

长期服务于通用、戴尔等全球化企业的华也国际总裁叶雪泥告诉记者,大疆、光启、柔宇等年轻的深圳企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其产品和服务也是针对国际市场,定位于全球,行动敏捷,不畏艰险,进军世界市场凌厉而迅猛,犹如“雪豹”。

在叶雪泥看来,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接受过东西方教育,注重技术创新,而且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再遵循模仿、追赶、超越的规则,而是在某个领域中建立一个新秩序,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些新锐企业有望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与大疆同样位于深圳科技园的光启、柔宇、奥比中光等企业,近年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

商务部研究员王志乐告诉记者,深圳大部分公司处于中国企业、国际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这四类中的国际公司阶段,一部分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华为等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公司,而且深圳的大疆等一批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海归经济”崛起

高层次人才点亮新兴产业

截至今年6月,深圳市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7万人,位列全国第三,与北京、上海相比仍有差距,但考虑到深圳2000年“海归”不足1000人、2010年已有约4万人,这一增速仍然惊人。

在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大潮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的深圳不仅为“人才回流”提供物质保障、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也为海外的技术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用武之地”。与京沪相比,年轻的深圳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意愿的海归,来深圳的海归中一成以上选择自主创业。

深圳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群,被称为全球创客的“好莱坞”,创新创业者依托深圳的产业链资源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创新。一批高层次海归人才来深圳,也为深圳乃至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世界赶超点燃了星星之火。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刘自鸿博士2012年在深圳、硅谷同步成立柔宇科技,公司在深圳的第一个办公室就位于留学生创业大厦不足百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短短4年左右,柔宇已在深圳量产全球领先的新型柔性显示屏、触摸屏、柔性电子传感器,在深圳拥有超过1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硅谷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而且在2015年就超出预期地实现盈利。

截至6月,深圳已建有30家留学人员创业(产业)园,孵化总面积达到872万平方米;共有370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园区内的企业成活率达到95%。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202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留学人员企业62家,涌现了朗科、迅雷、光峰光电等一批海归骨干企业,“海归经济”逐渐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孔雀”飞入深圳

明星企业吸引全球人才

不少从深圳发展起来的原生全球化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孔雀团队”。

2011年开始实施的“孔雀计划”是深圳近年来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华大基因、大疆、光启、柔宇、光峰光电等企业都受益于该计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进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抓住了全球人才红利,全球“孔雀”飞深圳后,造就了基因、超材料、柔性显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的明星。

“深圳这些年发展质量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是靠新产品、新技术。”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说,新技术产生新需求,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深圳已经成为率先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

在“孔雀计划”的助推下,大多数团队组建之初只有几名核心成员,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以才引才效果明显。如光启团队从5人起步,如今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的总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有约1/3的研究人员具有哈佛、牛津、剑桥等著名高校博士学位或著名科研机构工作经历。

光启的“传奇”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也吸引了全球人才进一步聚集深圳。

截至2015年底,深圳累计引进“孔雀”团队64个(其中14个团队也是省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孔雀计划”人才1664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于“孔雀计划”的深化和拓展,经评审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可获得最高1亿元资助。

半年多前,“85后”汪远昊担任带头人的绿色建筑核心技术与材料体系研发团队获得了深圳“孔雀计划”1000万元的无偿资助和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他告诉记者:“无论是光启的刘若鹏、大疆创新的汪滔,还有这次与我们一起入选孔雀团队的张晗,这些年轻人在深圳都非常受重视。政府相信年轻人,这是我们选择深圳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