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问题年损失915亿 半数网民称个人信息不安全

作者:王开广 来源:法制网
2016-06-24 09:48:21

法制网北京6月23日讯 (记者 王开广) 6月21日-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6(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今天下午,在主题为“企业的责任与实践”的2016网民权益保护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和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冒充公安、社保等部门进行诈骗和社交软件上进行诈骗的情况有增长趋势,37%的网民因收到各类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

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平均每位网民损失133元,比去年增加9元,因此而消耗的时间人均达3.6小时。其中,9%的网民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

骚扰电话成网民最反感骚扰来源

报告指出,经济损失是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

以垃圾信息为例,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介绍,2016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其中骚扰电话是网民最为反感的骚扰来源,电脑广告弹窗和APP推送紧随其后。

在诈骗信息方面,调查发现,76%的网民遇到过“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排在诈骗信息第一位;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信息,有66%的网民曾收到过;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工种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收到过“冒充苹果、腾讯等公司进行钓鱼、盗取账号的电子邮件”的网民也有一半以上,占51%;还有47%的网民遇到过在“社交软件上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诈骗”的情况。

报告同时指出,“诱导用户点击”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现象;其次是“预装软件无法卸载”。“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并不知情”的现象排在第三位。其他侵犯网民权益的现象依次为“手机、电脑中有些软件不知怎么来的”、“浏览器首页被绑架”、“无法拒收的商业短信”和“无法拒收的商业邮件”等。

网民最担心网络账号和密码泄露

记者注意到,目前中国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呈现多样化特点,有些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购买、查询、下载等方式获取。

郝智超介绍说,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非常严重。84%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调查中,网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网络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占比都过半,分别为82%、80%、69%和65%。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网购记录”、“位置信息”“IP地址”“网站注册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软件使用痕迹”也是很重要的个人信息,应值得网民重视。

报告显示,72%的网民认为“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为严重,包括网民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

报告披露,泄露的类型有通过黑客破解数据库、恶意代码等技术窃取,也有通过APP、社交软件等程序非法收集,通过线上线下举办活动收集,甚至有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购买、查询、下载,还有一些是由于商场、医院、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物流环节等疏于管理而被泄露。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近年来,盗卖公民个人信息逐渐滋生出非法牟利的黑色产业链,受利益驱使,犯罪分子或盗取公民个人信息销售获利、或倒卖个人信息赚取差价、或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绑架、暴力讨债等犯罪。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手机支付、快捷支付等现代网络支付方式的兴起,骗子们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利用这些新的支付方式进行诈骗,其主要特点就是骗子会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用受害者的网银帐号进行转账操作或开启快捷支付,之后通过木马钓鱼等手段,骗取用户手机上的短信验证码,进而盗刷受害者的网银。

专家提醒,网民在各类网站或机构留存身份信息时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在互联网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预设各类密码时,尽量避开生日等容易被破解的信息;下载手机app一定要在正规应用商店,认清白名单标示后下载,切勿随意从网络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李学林看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战略、“两化融合”等战略实施,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也进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领域,信息窃取、数据泄漏等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为此,李学林建议,进一步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切实加强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工作,持续加强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网民权益保护需要多方协同联动

业内人士指出,保护网民权益,加强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治理,不是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个部门能承担的,网民权益的保护也不可能只依靠出台政府行政管理或者是治理措施就可以完全解决,而需要各个政府管理部门、互联网企业和整个社会各界、广大网民的团结合作、开放共享、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我国的网民权益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副主任周展科提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保护网民权益,要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网络举报,使用网络举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网络家园的浓厚氛围。

周展科认为,广大网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扬网络公益精神,积极加入网络监督行列,自觉抵制、主动举报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成为打击网络乱象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中坚力量,成为抑制网络副能量,传播网络正能量的主力军,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干净,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多姿多彩。

“广大互联网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把好网络信息传播关口,加强对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甄别和监测,构筑起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绿色屏障,加大技术投入和信息安全力量,畅通举报受理渠道,完善举报工作机制。”周展科如是说。

事实上,许多互联网公司已通过采取黑白名单和加强资质审查等方法来维护自身和用户利益。奇虎360手机助手运营总监郭子文说:“我们引入人工审查和不断回扫机制,保障各方权益。各个公司也必须意识到,维护网民的利益最终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