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前市长约翰逊在“脱欧”集会上发表讲话。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 一段时间以来,脱欧公投在英国乃至欧洲范围内绝对算得上高频热词。围绕英国是否留在欧盟的公共讨论早已超出媒体范畴,延伸至学术机构、大学校园、民间团体、社交网络等种种现实和虚拟空间。去超市购物时,两个店员在聊支持公投去留双方的民调结果;演唱会结束后,身后歌迷没有分享观感,倒是热火朝天预测起公投结果;伦敦街头,陌生人打招呼有时也从聊天气变成了“你支持去还是留?”
【公投为何火热?】
形成眼下这场公共讨论热潮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三个。第一,公投结果由所有人决定,最终结果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民众参与意识格外高。第二,截至公投前一周,支持“脱欧”和“留欧”的民调结果几乎仍然势均力敌,双方阵营都不愿输在“最后一英里”,公开辩论和各种形式的游说愈发密集。第三,从内外形势看,欧盟经济乏力,安全堪忧,危机频发,决策效率低下,对英国吸引力不大;英国内部矛盾重重,改革迟缓,大众对精英不满日益深化,政治氛围与舆论环境明显不利于“留欧”阵营。这种情况下,围绕英国在欧盟去留的讨论实际成为民众宣泄愤怒的出口。而“脱欧”阵营则在运用并强化这种情绪。不论“留欧”还是“脱欧”阵营,以感性情绪替代理性思考的言论并不鲜见。某种程度上,双方“火力全开”的游说强化了不同社会阶层、族群间的对立,增加了公投的不确定性。
珍妮-沃德是英格兰埃塞克斯郡一名退休理疗师,作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卫报》的长期订阅用户,她一直跟进这场讨论,认为双方阵营的观点代表不同团体利益,都有一定道理。她说,自己支持“留欧”,因为这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她能理解为何有些人选择“脱欧”。在她看来,“他们利益受损,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政府的不满”。
支持留欧的卡梅伦(中)与反对留欧的独立党领袖法拉奇(左)、伦敦前市长约翰逊针锋相对。
【民意为何分裂?】
确实,对于一些人而言,选择“脱欧”就是对现有政治机制投下反对票。“脱欧”阵营的策略之一就是紧紧抓住政府未能兑现承诺管控移民等政策失误和一些政治丑闻大做文章。显然,公众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并非英国独有。美国民众对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欧洲大陆各色民粹主义力量的兴起都是这种情绪的外显。
当然,民众对政治家和政治机制的不信任也不是新鲜事。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尔-詹宁斯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数十年间,英国民众对政治机制的信任“稳步下滑”,只不过如今已经跌至令人忧虑的低点。如今的英国民众如何描述政治人物?詹宁斯的研究显示,英国民众“仇恨”政客,因为后者让他们“恼怒”“激愤”。在不少英国人眼里,这些政治精英“傲慢”“腐败”“阴暗”“粗鄙”“令人厌恶”乃至“令人作呕”。
民众对精英的愤怒,经长期积聚发酵,早已迫不及待,只待爆发。近在眼前的公投恰为这股压抑已久的暗流寻得出口。对于数百万支持“脱欧”的选民而言,这场汹涌的“脱欧”声势清晰显示他们对政客和政党、商会和商界游说团、智库和投行等大机构的信任之低。
留欧支持者。
【选民如何知情?】
除了对精英的不满,公众对公投游说信息和新闻报道本身的准确性也多有质疑。与当地人聊天,发现不少人面对铺天盖地的公投信息和新闻,并没觉得充分知情,反而愈发无所适从。在伦敦读政治专业的爱尔兰裔本科生菲奥娜说,她最近收到太多游说信息,看过太多新闻报道,反而摇摆不定,不知到底听信哪一方。很多时候,针对同一议题,双方阵营引用相互矛盾的数据支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让人难以判断数据的可信性。
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少学术和研究机构介入这场公共讨论,对“脱欧”和“留欧”双方的言论和数据展开独立纠错,力图向公众提供完整客观、真实可信的事实,帮他们做出理性选择。不少学者认为,良好的公共政策决策有赖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提供,错误信息的提供将损及这场公投的民意质量。因此,学界有责任运用专业知识确保选民“充分知情”。
譬如,一家名为“变化欧洲中的英国”(UK in a Changing Europe)的研究机构在公投前出版一本名为《去或留:主张背后的事实》的纠错手册,集中归纳双方阵营在涉及欧盟治理机制、“脱欧”经济成本和收益、出口、移民、安全、贸易协定等主要议题上的观点和数据,由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对其中的政策误读、事实曲解、数据误用、逻辑漏洞等问题逐一纠错并加以解释。这样的解读深入浅出,能够帮助选民有效解决信息过载和真伪难辨的难题。
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组织各种“脱欧”公投主题讲座和论坛,力图让民众在与专业人士的交流讨论和问答中,充分了解事件因果和利益关系,从而做出最优选择。
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民众集会悼念遇刺工党“留欧派”议员考克斯。
【策略如何奏效?】
16日,英国工党“留欧派”议员乔-考克斯在选区与选民会面时遇袭身亡,英国朝野震惊,两大阵营暂停全部公投游说。原定当天下午出席伦敦大学学院一场公投辩论和讲座的多名议员也取消行程。不过,主办方并未取消这场活动,而是临时调整议程,把更多时间留给学者和观众互动。正如主持人、政治学教授梅格-拉塞尔所说,如此情形下举办这场活动,是告慰逝者的最好方式。
一些学者认为,“脱欧”阵营采用“问题”策略,突出现有机制问题,社会动员效果明显,但缺乏完整方案,属于“只破不立”。而“留欧”阵营主要采取“恐惧”策略,突出“脱欧”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本国重量级政治人物到各大国际机构负责人和欧盟成员国领导人表态,无不在突出英国“脱欧”如何损及自身及伙伴利益。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欧洲政治和外交学教授阿南德-梅农认为,现在对“留欧”阵营的“恐惧”策略下判词还有点早。在一个67%的民众持欧洲怀疑主义态度的国度,“留欧”阵营采取积极描绘欧盟图景的策略显然行不通。选民不可能因为两个月的游说造势而改变对欧盟的负面印象,那如何让选民选择“留欧”?
梅农举了个例子:一个选民可能走进酒吧告诉朋友,他支持“脱欧”。但当他真正走进公投站,做决定前几秒钟,突然意识到“天哪,还有房贷抵押要还”,就可能感到不适、尴尬甚至羞耻。最终让他选择“留欧”的,正是这最后几秒钟的恐惧犹豫,而不是先前两个月的“脱欧”游说造势。这也正是“留欧”阵营“恐惧”策略背后的逻辑。
“脱欧”
【分歧如何消弭?】
伦敦大学学院政治学者阿兰-伦威克警告,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如今已是全球趋势,英国公投前的社会舆论和公共辩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种趋势。这不是简单政治议题,而有深层社会根源。公投当然是大事,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消除大众对精英的愤怒和抽离、如何增强普通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以及如何重建公众对政治机制的信任。
萨里大学高级政治讲师西蒙-厄舍伍德感叹,“留欧”和“脱欧”阵营时常陷入相互指责,抨击弊病有余,建设性不足,拿不出有效解决方案。更让他失望的是,双方阵营都没能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到底想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国家,要构建一个怎样的社会?没有这样的对话,是否离开欧盟根本算不上主要问题。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认同。确实,站在英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高度,面对民意分裂、阶层对立、族群分化的黯淡现实,如何弥合分歧、寻找共识或许要比紧盯一场公投结果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