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之后,还有多少IP等待中资影业公司?

来源:人民网
2016-06-22 09:43:01

“魔兽”之后,还有多少IP等待中资影业公司?

  李慧思 摄/中新社

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美国魔幻影片《魔兽》在国内上映,截至6月19日,国内市场总票房累计报收13.36亿元,成绩超过了之前热映的《美国队长3》。

但是,同样一部影片,在“原产地”美国的市场反应并不尽如人意,北美首周票房收入仅为2400万美元,且评分不高。

“原产地”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表现“冰火两重天”,一些业界人士大呼“中国观众拯救好莱坞”。但细想之下,《魔兽》背后真正的老板,其实不是好莱坞,而是中资影业公司。

《魔兽》的出品方传奇影业公司,在今年1月被万达集团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这是迄今中资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文化企业并购。万达集团之所以出如此巨资,正是看中了传奇影业旗下拥有的几千个IP,“魔兽”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从“蝙蝠侠”到“侏罗纪公园”,传奇旗下的IP,许多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而此次并购之后,万达影视一跃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电影企业,傲视群雄。

除了万达之外,一直对电影市场保持很高兴趣的互联网公司也没闲着。腾讯影业在成立之初,就宣布与美国传奇影业合作投资《魔兽》,计划在该电影的制作、营销、分销方面合作。当影片开头出现企鹅标志时,放映厅里观众笑声连连。影片开头还出现了华谊公司的标志,早在5年前,华谊就和传奇开展合作,成立了传奇东方影业。

换言之,当互联网巨头、电影巨头和商业地产巨头凑在一起捧一部电影时,它想不红都难了。更何况,本土公司更加了解中国市场,从制作初期引入华人主演,到放映前在知名商圈进行各种活动,再到上映期间电影衍生品大卖,其营销模式很接地气。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魔兽》是外国大片,不如说是披着美国电影外皮的另一种“国产货”。

《魔兽》的成功,为一种新的电影运作模式铺开了前路。想赚钱,不用费尽心思自己搞电影,培养IP,买下一家外国公司,坐拥它旗下的各种热门IP,然后制作影片回国赚钱即可。

这样的全新业态,使得拥有国外IP的影业公司,与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早已不在一个竞技场上“玩耍”。如此模式,赚快钱易,但真的能持久吗?

票房结果其实已经说明了答案。《魔兽》在国内市场的前两周票房中,首周占比超过77%,也就是说,在上映的第二周,票房遭遇了断崖式下滑。尽管第二周票房不如首周是电影业的常态,但下滑如此之快,也令人咋舌。在北美市场,票房下滑幅度同样很大。

也就是说,当“80后”游戏粉们过完了瘾,“为了部落”掏一次腰包,他们和魔兽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魔兽”现象之后,势必有更多想尝甜头的中国公司,寻找适宜自己的海外IP寻求合作。可是,你眼里的“香饽饽”,在对方眼里其实已经是“烫手山芋”。

不论是游戏市场还是电影市场,“花无百日红”是再正常不过的常态,魔兽如此,其它IP亦然。暴雪公司2015年的财报就显示,“魔兽世界”玩家出现大幅度下滑。毕竟,十年之前,一起无忧无虑打魔兽的小伙伴们,如今已到而立之年。白天面对老板上司,晚上面对老婆孩子,哪还有下副本的时间,也只能对着影院屏幕感慨“十八岁的年纪是潇洒的画笔”。

那么,再过十年,当这一代玩家步入不惑之年时,当他们开始头疼自己的孩子玩电脑时,如果再有类似电影上映,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反响吗?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事实上,文化市场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知名IP本身,而是创作出这些IP的原创精神,以及将这些IP的影响力和粉丝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能力。后者,恰恰是国内文化产业公司所缺乏的,也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与魔兽同时期起家的国内游戏也有不少,为何没有如此影响力,值得我们反思。对于国内的游戏厂商和电影企业而言,总为别人做“二传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买下知名IP,比培养自己的IP容易多了,但只有自己具备了创作乃至培养IP的能力,才能在长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买下几条好鱼,不如学会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