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金融重组风再起:*ST韶钢转型失败

作者:史燕君扶黄思宇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6-06-20 12:23:25

实业+金融重组风再起:*ST韶钢转型失败

“实业+金融”重组风再起。

由于金融类资产表现突出,实业不佳,近期不少上市公司拟注入金融类资产。然而,*ST韶钢的“钢铁转金融”计划受挫,无疑给同类型资产重组蒙上一层阴影。6月17日,*ST韶钢开盘报3.4元,截至9时25分,该股跌5.03%报3.4元,封上跌停板。

谋划已久的*ST韶钢“钢铁转型金融”最终以失败告终。

6月13日,停牌4个多月的*ST韶钢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从1月30日开始由大股东宝钢集团主导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根据公告,由于重组方案拟置入的资产为宝钢集团旗下金融业务资产,规模较大,涉及多个金融行业及相关证券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限制,税务成本高,在相应的时间内无法完成,*ST韶钢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ST韶钢是较早将自身主营业务转向金融的钢铁企业,在其之后,6月3日晚间和6月7日晚间,重庆钢铁和华菱钢铁也相继宣布要收购金融类资产。

当然,不仅仅是钢铁行业,金融已经成为诸多实业上市公司们的“新宠”。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业涉足金融是趋势,但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金融服务于实业,以实现协同发展,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或遭宝钢“抛弃”

数据显示,*ST韶钢已连续连续两年亏损,2016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为-2.31亿元,2015年和2014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5.96亿元和-13.8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ST韶钢本轮重组置换,主要是出于上市公司保壳的需求。宝钢集团作为*ST韶钢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目前所拥有的金融类资产包括,华宝投资、华宝信托、华宝兴业基金、华宝证券等,保住壳资源,至少能让其他资产借此间接上市。

6月14日,记者致电*ST韶钢,其董秘办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整个筹划是实际控制人宝钢集团在进行筹划。”

根据*ST韶钢的公告,终止原因有三点:首先在于目前监管政策下,相关金融业务资产需事先完成大量资产剥离和重组工作,资产规模较大且涉及已上市公司的股份,需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监管管理部门、金融及证券行业主管部门等监管审批,并涉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衔接工作;其次,相关资产的剥离和重组将涉及较大规模的税务成本;第三,由于金融资产剥离和重组程序的复杂性,各方无法在预计时间内完成相关资产的剥离、注入的审计评估工作,并推出相应的重组预案。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宝钢在资产剥离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宝钢旗下的上市公司很多,要想把所用相关的金融资产进行剥离操作程序很复杂。而且宝钢作为央企,归国资委管,审批的程序更为复杂,同时金融方面的监管和审查也是很复杂。”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跃军看来,具体操作层面的困难并非终止的关键。“终止重组主要还是跟监管层的原因有关,最近监管层对于跨界重组和忽悠式重组监管很严格”。

“如果不能如期转型,宝钢可能要丢掉这个包袱。”西本新干线首席分析师邱跃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宝钢现在的重点在于湛江钢铁,*ST韶钢的发展还是需要宝钢和当地政府的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ST韶钢是较早的将自身主营业务转向金融的钢铁企业,在其之后,6月3日晚间和6月7日晚间,重庆钢铁和华菱钢铁也相继宣布要收购金融类资产。

邱跃成认为,*ST韶钢重组方案的终止,会对同类型套入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在王国清看来,对于重庆钢铁来说,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命运。“重庆钢铁属于地方国资委,而且前面没有什么大的重组动作,在权力分配和人员分工上都没有*ST韶钢操作起来那么复杂。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实业偏爱跨金融

除了上述提到的钢企在内的实业类上市公司偏爱收购金融类资产外,记者发现,近年来,房企类上市公司在涉足金融领域的动作十分抢眼。

6月8日,星河控股旗下物业资产智善生活登陆新三板,其大金控布局也浮出水面。星河集团总裁姚惠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星河集团已经成立业务全覆盖的金融控股集团,金融已经成为继住宅、商业之后的又一大主营业务。

姚惠琼告诉记者,通过金融投资的方式,从2009年开始,星河集团就开始布局金融领域,成为阳光保险、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以及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的重要股东。此外,星河金融还投资国家级中小企业基金、前海母基金、红土创业基金,现已形成囊括保险、银行、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小企业孵化器、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现有金融资产规模超80亿元。

在谈及星河控股未来的发展战略时,姚惠琼表示,未来星河金融谋求有限金融牌照布局,同时精选产业,做产业投资与资本运作,形成包含产业投资、PE、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增在内的完善的投资产品线,逐步实现“保险+基金+股权投资+债权”模式,5年内形成了规模超百亿的金控平台。

在此之前,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也在金融领域频频布局。2015年,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打造保险旗舰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今年3月17日,恒大集团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恒大金服也正式上线。恒大金服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旗下拥有保险经纪、保理等相关金融牌照及业务经营资质。最新的动作是早前从光大银行辞职的原副行长邱火发近期或将任职恒大集团筹备的民营银行董事长。

而绿地集团从2011年便开始涉足金融行业,组建了全资子公司绿地金控。2015年5月,绿地又成立了绿地金服,将其打造成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务的主体公司。

除了钢企、房企之外,记者发现的实业类上市公司涉足金融案例还包括:五矿股份注资*ST金瑞、浙江国贸注资浙江东方、中石油拟将昆仑信托等金融资产注入*ST济柴等。

中瑞财富CEO张巍薇撰文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收购、自建平台等方式涉足金融,是匹配现有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金融方式寻求主业更大、更强、更好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多数产业处于成熟阶段,利润率空间越来越薄。一些产业客观上需要转型升级,而转型的路径之一就是与金融结合。”张巍薇表示,一些产业需要更好地解决供应链上的融资难题,才能稳定供应和销售渠道,促进整个供应链良性循环,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加强“跟风式重组”监管

但跨界投资金融案例趋多还是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除了此次重组失利的*ST韶钢外, 6月8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绿地控股已收到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中止审查通知书。而公司非公开发行方案调查后,此次募集资金总额上限拟由301.5亿元下调至157亿元,并取消了原来的4个金融投资项目,分别包括设立投资基金、设立互联网创新金融公司、增资绿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及收购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并增资等项目。

对于并购重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6月12日开幕的2016陆家嘴论坛上曾指出:“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加强对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等监管,引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老老实实做好主业。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回报投资者的力度,促进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唐跃军表示,从实业到金融类的转型是趋势,但是监管层之所以加强对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等监管,说明跨界金融还是存在风险的。

王国清认为,“实业公司涉足金融的风险在于,金融资产在国内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完全掌握全局。只要国际金融市场一动荡,国内的金融市场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实业与金融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大到两者难以实现平稳的过渡。因此,怎么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唐跃军直言,金融是一个高杠杆率的行业,金融行业的自有资金很少,因此在转型金融的过程中,要对金融风险有强烈的认知,用经营实业时对风险的认知做到严控风险。如果单纯的吃利息很难做好金融业。

唐跃军建议,金融行业要和实业配合,发挥良好的协同效应。金融本质上就是为实业服务的,没有实业,金融就是个虚的东西。因此,在转型金融的过程中,公司可以接受到一些好的投资标的,为下一个业务的发展方向做储备。但必须要把金融和实业结合好,引进专业的人才,在金融业务合规基础上加强管理。(史燕君扶黄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