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 中国电影更需务实和超越

作者:颜维琦 曹继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6-20 11:06:36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面向大众——6月19日晚,随着金爵奖各个奖项的揭晓,为期9天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告落幕。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有预测称,中国即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

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系列数字和观点、交流与合作,让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站在“风口”上的中国电影,尤需冷静和务实,更需创新和超越。

面向世界:

一个电影节的进取和追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国际影响力”,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不变的初衷。通过高质量的展播展映、高峰论坛、评选扶持、市场交流等活动,展示世界电影多元文化,呈现世界最新电影技术,繁荣中国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办节品质、办节理念、办节机制、办节方向等方面,一直在进取。

一系列数字令人惊喜: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2403部,展映近600部中外佳片,场次达1360场,票房超过2000万元,所有数字均创下历史新高。数字证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不断突破自我的努力。

中国的功夫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大银幕上的“中国符号”之一。刀光剑影、一招一式之间,传播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单元,“成龙动作电影周”今年举办到了第二届,吸引全世界的动作片幕前幕后人员前来参加。“一带一路”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倡议和推动之下,沿线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签订者中包括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和埃及开罗电影节这3家国际A类电影节的代表。

面向未来:

一个电影节的梦想与坚守

随着中国电影全球地位的日益崛起,上海国际电影节拥有了更为开阔的全球化视野,在展现海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建立中国文化共享平台,贯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进一步建立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产业的文化自信。

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前瞻性地思考未来,考验的则是电影节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VR技术,是本届电影节的两大热词。拍摄首部VR宣传片,举办“创·视纪VR乐园”,这也是世界上首部A类电影节的VR宣传片和首次VR集中展示,共有30部VR影片进行展映,以及26家来自各国的机构参展。

今年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十周年。十年耕耘,“电影项目创投”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项目融资市场。在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项目创投立志于树立行业标杆,支持青年原创,鼓励多元风格。历年的电影项目创投,已促成40多部电影制作成片。

面向产业:

一个电影节的辐射与带动

本届电影节闭幕前日,中国本土电影领军企业之一、博纳影业宣布落户上海,正式入驻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同时一口气宣布11部重磅电影的拍摄计划。加上之前入驻的银润传媒、麒麟影业、亚洲传媒、奥飞影业、翡翠东方、飞马影业等,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落户机构已具规模,还吸引了马尔科姆、岩井俊二、贾樟柯等著名电影人以及一批青年新锐导演入驻。包括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合一影业等在内,已有7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上海。

从去年开始,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把作品留在上海、写上海、拍上海,上海推出一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的举措。就在前不久,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洪金宝电影工作室先后正式揭牌。两位著名导演在电影人才教育上先后发声:贾樟柯宣布担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将联合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陈凯歌则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表示,自去年就任以来,他带领团队基本打造了层次完整的学科体系,将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

一个节浸润一座城。在有着百年中国电影积淀的上海,资本、技术、人才,正在加速集聚,推动建设成为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本报上海6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