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掌门人赵依芳: 电影还是创作人的电影

来源:中国网
2016-06-18 19:09:18

——影视大佬齐聚互联网电影上海峰会把脉“票房盛世”

6月14日,上海电影节官方举办规格最高、咖位最大的一场论坛——《电影盛世·巅峰论坛——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业CEO孙忠怀、阿里影业首席运营官邓康明、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猫眼文化CEO郑志昊……如此阵容堪比明星红毯,中国影视产业领军人物几乎悉数汇聚本场巅峰论坛。而汇集了这么多大咖,自然讨论的也不是小事,除了产业未来发展大计,还要深度探讨电影盛世下的社会责任。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2016年可能突破600亿,网络大电影、全网剧市场同样满目繁荣:超级IP风头正猛,以VR为代表的先进影像技术峥嵘已现,爱奇艺发布数据付费用户破2000万……然而质疑之声也层出不穷,对于行业如何向前走,如何让资本和网络成为机遇而不是捧杀,中国影视如何真正走向全球,是作为领军人物必须思考的问题和义不容辞需要担负的责任。

在“互联网+电影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讨论中,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女士的精彩论点和金句不断引发多次掌声,引起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共鸣:“互联网是电影的工具,我们更应该关注电影的内核”;“电影与互联网,是内容的本质和最先进的工具的关系”;“不管互联网的作用多大,电影还是创作人的电影”;“我的梦想,就是为所有有梦、有执着、有想法的一代代电影人做好服务员”……影视女王的情怀和真诚,暖遍全场。

资本助跑电影而非相爱相杀

猛烈的成长让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汇入了资本的洪流。不仅有大批资本涌入电影产业,中国资本也竞相出海,意指全球电影格局。

资本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而中国电影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故事不会讲,技术不够硬,这些都还是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普遍印象。在光鲜的票房成绩背后,每年依然有大批中国电影无缘走上院线登上大银幕,无法收回成本……当很多人希望一举“超英赶美”而选择性无视各种问题只希望推动中国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时,在这个论坛上,众多影视界领头人却给出了自己更深远的思考。

博纳影业集团发行公司总经理刘歌表示:“资本像一双翅膀,让我们飞得越来越高,但是有时候会缺氧。当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我发现我们艺术的积累和沉淀,甚至我们教育体系都完全跟不上现在资本的步伐。”

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认为,在资本为电影带来更多可能的同时,有些事,有些规律,有些内在的东西不可改变,需要尊重:“资本进来是好事。但电影还是创作人的电影,还是艺术创作和人才创作的电影。我觉得资本可以帮助我们产业繁荣发展、改变,但是最后中国电影能到哪里,还是今天我们所有电影人的根本的能力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内容创作上坚持耕耘,也特别想为我们这个行业呼吁,资本要帮助创作人去建立他们的创作地位,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故事和内容。华策是第一个给编剧股票的上市公司,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和新生原创的力量。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各方面的地位、各方面的能力,但最最根本的是创作者对于电影的追求、对于内容的追求。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每个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由此,赵依芳呼吁“尊重电影的本质,尊重做电影的规律”:“我希望资本能够帮助创作人才一起成就中国电影的梦想。更希望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的途径,不要扰乱他们的创作成长过程。因为我是服务于影视工匠和能匠的人,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样一种逻辑。”

对此,猫眼文化CEO郑志昊表示十分赞同:“我觉得电影本身是艺术,不管后面有多少个零,这个一得在。艺术乘以技术,资本对接市场,这才是我们乐见的一种现象。”

电影与互联网是内容本质与先进工具的关系

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IP的狂欢。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上,BAT纷纷现身,宣布了一大批由互联网而来的大IP电影项目。不论是网络游戏,还是网络小说,亦或是流行于网络的动漫作品,似乎统统都已经被装进了中国电影的大银幕。然而面对盛极一时的繁荣,需要的是更加冷静和理智的策略。大咖们认为,热门IP也存在假象,它与成为一部好电影的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

华视娱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王琛率先对“大IP”这一概念提出质疑:“我觉得‘大’是很难量化的,我们的追求是‘好IP’。它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宏大的世界观、良好的粉丝基础和强烈的可看性。”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详细分析:“并不是所有热门的游戏IP、网络IP顺理成章就能够变成一个电影IP,这个逻辑不成立。因为电影故事形式的表达和文学的结构,包括游戏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热议IP的时候,还是要回到我们电影创作本身去考量,这是一个硬功夫。”

与此同时,一些成功的IP影视作品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对影视业的改变。阿里影业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强表示:“今天我们看到最火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是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作者都不是专业的作家或编剧,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平台,这些人才永远出不来。”王琛也指出:“以前,作者写一本书出来,需要一年两年读者才可以读到,三年四年才能得到读者的反馈。现在我们有互联网这个更便捷的渠道。这个渠道本身改变了内容传播的方式,也推进了IP产业链的融合。”

对于“互联网+电影”的现状,赵依芳有自己的思考:“互联网威力巨大,我们的商业模式、消费方式都建立在这样的技术体系里面。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它会颠覆、改变、创造、引领未来电影的很多环节。我非常赞同大数据不能决定电影,但是大数据一定会改变电影。”

然而互联网带来的巨变之下,赵依芳对互联网与电影的关系做了哲学式的解读:“我觉得从电影产生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可能到未来,电影的本质都是内容!电影必须让人们看到梦想的实现、给人艺术的情怀、给人美好的情感、给人价值观的传递、给人娱乐的体验、给人快乐的生活。互联网则是传递内容的有力工具。因此,电影与互联网,是内容的本质和最先进的工具的关系。”这一精辟形象的概括受到全场嘉宾点赞。

电影的终极目的是为观众带来什么内容

在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的一路上,最振奋人心的是持续高涨的票房数据。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票房数据的影响一再被扩大,却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刘歌提出:“美国电影人在追逐电影艺术。而在中国电影人都在追逐利润和利益。这在根本上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可见“互联网+电影”的产业转型之路充满未知数,影视企业背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两年“不忘初心”的一再被提起,也许正是因为在这个资本狂轰猛炸的时代,不忘初心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坚持。

而赵依芳率领的华策集团,是业界最早开始互联网化年轻化转型的典型,打造了诸多互联网+时代的良心之作,创造了业内转型升级的标杆形象。身为公认的影视领军人物,赵依芳却始终一如既往的低调和谦虚:“我是影视产业的服务员,服务了几十年,如果能一直在这个行业,用我的资源、经验和储备为那些认真努力的创作人、逐梦者服务,就是我的最大梦想。”

赵依芳表示:“确实,一再刷新的票房数字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但电影的内核是内容,电影的基数是票房,电影整体的影响力、整体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倒挂的,70%来自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影响力,在网上付费点播也好,买衍生品也好,参加电影主题的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度假也好,电影是可以长出一个生态型的大花园来的,但核来自于什么?来自内容,来自电影艺术本身,电影给予的价值观本身,电影给予的梦的本身。我希望我们互联网大佬们,对于电影的创作人,对于电影的企业,对于电影的梦想,多一些呵护和支持。”

华策在业界是最专注于做内容的公司。赵依芳为自己设问,也是在为所有电影人设问:“我们电影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想,电影与互联网,电影与技术,电影与资本,电影与泛生活、泛娱乐各个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她说:“华策影视耕耘内容产业几十年,也出品了一些被观众喜爱的内容,比如去年的《刺客聂隐娘》《我的少女时代》《何以笙箫默》,今年的《太阳的后裔》《我的奇妙男友》,现在热播的《亲爱的翻译官》,马上要上档的谍战大剧《解密》。我们耕耘于内容的本质,去理解它的价值、理解它给观众带来的体验和情感。互联网大佬来了,跨界资本来了,我们非常欢迎,电影是很开放和包容的,只要大家都把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各个环节各个团队合作,就能带给观众最好的文化和价值的体验。我们也跟很多同行、很多互联网伙伴合作了一些非常优质的电影,也很荣幸跟互联网界、跟原来电影各界资深的前辈一起学习、合作、成长。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坚守电影本质,不管是《聂隐娘》还是《少女时代》,我们选的是内容本身,选的是给观众能带来什么。”

猫眼文化CEO郑志昊由赵依芳关于“互联网+电影”的观点引申:“赵老师说得很好,现在做不好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口碑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但我们要在互联网、数据、平台、资本的支持、呵护下,静心做好该做的事,创造好的内容。”

阿里影业首席运营官邓康明表示非常赞同“内容为王”的观点,希望中国电影人远离浮躁:“一个好的文化,必须有好的内容,做出好的文化艺术产品。我希望一代代电影人努力,真正讲一些好的故事,有一天我跟孙子坐在一起的时候不只是听他们说钢铁侠小黄人,而是可以一起聊聊我们共同的故事,聊聊我们自己的孙悟空和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