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新华网报道:
夏日刚到,一种48小时内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无声杀手”海洋创伤弧菌,近日再度在我市(温州)“浮现”。昨天上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此发布“预警”,从5月下旬至今,该院已接连收治了4名创伤弧菌患者,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人还在抢救,另一人已脱离危险。
不到一月两人死于该病
5月21日,一名泰顺籍50多岁男性患者因小腿出现水肿、血泡,伴有发烧,并出现了休克被送到附一医抢救。
5月24日,一名70多岁的老人也因为类似症状被送到附一医抢救,而且该老人的病情更重,全身腹部以下都出现了水肿、血泡,伴有严重休克,当天,这名老人抢救无效死亡。
6月13日,龙湾一名60来岁患者也因同样的症状被送到附一医。当天又从泰顺送来了一名45岁的患者,也是同样的症状,当天中午就抢救无效去世。经过确诊,上述四人均患上了创伤弧菌。
据附一医急诊专家介绍,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每当夏季,特别是海水温度在20摄氏度的时候,该细菌最为活跃,这时候,生吃海鲜或皮肤被海产品刺伤等都有可能感染。一旦感染,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发病24至48小时内会出现下肢肿痛、血泡、休克等,还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如不及时救治,70%以上的患者会因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一患者病发前吃了螃蟹
附一医副院长、急救中心主任卢中秋教授告诉记者,这四名患者被感染的原因还不明确,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患有酒精性肝病,均为感染这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卢中秋说,人体感染创伤弧菌,需要三个环节,一是细菌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人群。临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为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食入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例如生蚝、蚌类等海产品及生鱼片;二是从皮肤上直接感染,如果身上有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便有可能感染到弧菌。
易感人群是指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如慢性肝病尤其是酒精性肝病患者,慢性肝炎、肝硬化、酗酒、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淋巴瘤等患者。
据该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斌向病人家属了解到,这四名患者除了都患有酒精性肝病外,其中一名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在病发前吃过两个螃蟹,但不确定是不是因此而引起。
早发现早抢救至关重要
每年的5月到10月是该疾病的高发期。据附一医统计的数据显示,历年来该院收治了大约五六十例创伤弧菌患者,基本上每年有四五例。由于该疾病死亡率高,发病速度快,如果得不到确诊和及时的抢救,一般很难抢救过来。
治疗创伤弧菌感染,重在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治疗还需要外科第一时间干预,也就是复苏加切开引流。负责对该疾病进行外科手术的附一医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卢才教说,该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一旦病情严重恶化,很难将病人救回来,可以说抢救时间是争分夺秒。而且手术的难度也较大,由于该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非常差,一旦手术引流不成功,将前功尽弃。
另外,该疾病发病时,很容易会被误诊而耽误治疗,该病发病时的症状一般为下肢疼痛、水肿,这时候往往会被误认为是腿痛等一般性的外伤,这也是不少患者延误治疗而丧命的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感染创伤弧菌后,会有一周的潜伏期,一旦发现自己的双腿出现红肿、疼痛、淤青起斑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卢中秋告诉记者,虽然感染创伤弧菌疾病非常可怕,但是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其治愈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经过长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目前对该疾病的治愈率已在80%以上。
医生提醒,预防创伤弧菌感染非常重要,特别是易感人群,不要生吃海鲜,避免接触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