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胜利》曝场景图 集中营噩梦战火燃起

来源:北青网
2016-06-16 13:28:56

安里甘(1 /15张)

《终极胜利》曝场景图 集中营噩梦战火燃起

借助电影《终极胜利》,集中营的噩梦被逐步撕开,爱与希望被碾压。拜电影所赐,我们感受到了真实中的困境。电影通过精确的场景搭建与详实的历史模板,为我们还原出那段曾经被遗忘的集中营生活,与隐藏在历史背面的大时代风景。

倘若将《终极胜利》的集中营比喻成历史的屋脊,那么,构成屋脊的三要素则是:实景拍摄、背景搭建、道具与服装的完美贴合。而三者可对应为房屋的三要素:屋之脊梁、挡风墙壁、中流砥柱。当它们汇聚时,本片的呈现方式变得异常完美,而屋脊之内的受难者们,才可以得到永生之光。

屋之脊梁 《终极胜利》以集中营为支点还原动荡大时代

电影留存在观众脑海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是提升时代氛围的利器,是脊梁般的支柱性元素。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男女是完全分开的,绝对不可以交流。堆积成山的眼镜、义肢、牙刷、满满一屋子的鞋子,头发等这是人们被送进毒气室后留下的东西。铁轨延伸处的站台就是犹太人被挑选的地方。每一批犹太人被运到后,在那个站台上,被纳粹军医挑选,或是进入毒气室,或是当奴隶。

为了带给观众最直观的“人间炼狱”效果,《终极胜利》剧组为此也是做足了文章,用了9个月时间进行前期筹备,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工作,包括书籍、照片、纪录片视频等。剧组还访问了李爱锐的女儿家人和教会,集中营团体及当时见证者的家人等,考察故事发生的所有历史地点,包括天津和潍坊。

电影实景拍摄的领域可谓浩浩荡荡,从政界到生活领域,全面而细致。由于潍县集中营建立的特殊意义(关押旅华侨民),可想而知场景的指涉范围颇广:其中包括英国领事馆、天津/银行街/医院、集中营废弃教堂、天津教堂等。

在亲历者的眼中,集中营布满黑煤,房间内墙壁剥落,地板空荡。水寒冷而泥泞正如我们的记忆。透出一股莫名的阴森和不祥。电影创作者们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本着尊重历史的匠人精神,精雕细琢这片无人知晓的领土。

挡风墙壁 诗歌与信仰是黑暗年代最动人的光辉

在《终极胜利》中,充斥着足以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电影镜头由内而外地对准当时的历史环境,就像墙壁般。里子是潍县集中营炼狱般的生活即景,面子则描绘了集中营中尚存的文明之光。

本片搭景的重点在于还原一个足以以假乱真,如临其境的集中营。集中营就像酒店一样建立起来,通过商人,受难者如鱼肉般任人宰割。阳光无力地射入营房的窗户,光秃秃的围墙被蒲公英的黄花点缀着。斑驳的焚烧炉,看起来像是浴室的可怕的毒气室。不用描绘这些监狱里会发生什么事了,在这样的笼子里囚犯不能站不能躺,女人和男人被系统地折磨致死。被惩罚的人关进笼子里,介于这个事实,有参考其他历史书籍资料,照片。有不同型式。但这个戏内笼子造型是为电影而创作的。

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未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来看,它却是无限的。” “诗歌的确不能阻挡坦克,这是诗歌的局限;但诗歌试图阻挡坦克,这是诗歌的宽广。”文明的灵魂在战争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但战争真的足以摧毁这一切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了阻挡侵蚀,电影安排了集中营外的学校场景,天津学校礼堂,则是参考英国爱丁堡中学改建(同一教会及年代),并点缀了诸如大风琴、灯饰等道具,来表现受难者的文艺生活。电影在此宣扬了一股正能量,生或死,我们都将成为英雄,只为那一天的不朽。

中流砥柱 风筝与服饰象征着地狱到天堂的精神渴望

国破山河在,支离破碎的情感该如何重组?《终极胜利》的道具组可谓用心良苦,从服装到细节铺陈,都把握好了火候。影片从塑造大时代的人物着手,从物件到人物深刻地打造这块凋残的宝玉。用瓦力硕石堆积起这座中流砥柱。

导演在片中设置了一些有趣的细节点,如抽丝剥茧般将时代的讯息构建起来。影片中最抢眼的道具当属从头贯彻到尾的“风筝”,风筝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故事也发生在山东潍坊这个风筝文化深厚的城市。毫无疑问,风筝已成为电影中一个“符号”与“隐喻”。象征着每人都有争取自由的权利。就像风筝迎著强风,抵受著痛苦,才能傲翔天空,飞越这困顿的笼牢!

细节的枝蔓不断攀爬前行,无论是具象的物件亦或是生动的人物塑造,都拥有屡见不鲜的深读刻画。作为[终极胜利]中的一个关键性角色,服装组为徐牛设计了一套白色正装同时也有普通的工人服装,两件衣服之间暗藏戏剧冲突,徐牛从一个拉黄包车夫,到成为李爱锐的忠实信徒。就是通过服装的更换进行表述。

正是拥有这坚固如铁的屋脊,才使得1500多名被囚禁的外国人在漫长的三年多囚禁生涯里得以幸运支撑下来,死亡人数仅为6人。此情此景,就像加缪所言“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用爱和牺牲带领著人们在地狱中看到天堂,在苦难中看到善良喜乐,能坚持奋战到春天来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