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美作曲家计划——青年作曲家作曲比赛入围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如期举行。作为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收官之战,这场音乐会对于北京现代音乐节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青年作曲家们对当今现代音乐发展的满腔热情,也是现代音乐得以蓬勃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
中美作曲家计划——青年作曲家作曲比赛,是北京现代音乐节携手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和Earshot项目宣布的第一届中美作曲家计划,由EOS交响文献乐团演奏、焦阳指挥。本次比赛向全球华裔作曲家开放,最终选出7部入围作品,并举办一场公开的音乐会进行表演。入选作曲家将有机会得到EOS交响文献乐团主要音乐家和胡咏言大师的反馈,并得到作曲导师叶小纲、刘索拉、罗伯特·比瑟和陈怡的指导。比赛将会选出一名作曲家的作品,由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在纽约进行美国首演,入选作曲家将会受邀随中国作曲家代表团赴纽约参加音乐节。本次比赛是中美作曲家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美人文交流活动,增进中美两国作曲家对彼此的理解,增强国际间的交流。
本场音乐会共有七位作曲家的作品入围,分别是李昕艳的《龟兹幻想曲》、耿世奇的《化蝶》、王青青的《沧茫》、洪铭健的《时乘六龙》、刘奇琦的《生长》、谢文辉的《一缕阳光》以及罗杰·扎尔的《不规则碎片的画饰》。现代音乐对于大众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在重重压力下生长的现代音乐需要更多人的聆听和体会。在这场音乐会中,所有作品均是为管弦乐队而作,这种复杂庞大的配器编制需要作曲家有着强大的内心听觉和巧妙构思。为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在当今现代音乐作品中已并不多见,这预示着现代音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样貌将自己展现给大众。这凝聚着青年作曲家们智慧的作品,体现了他们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坚持发展现代音乐的决心。
音乐会当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观者云集,几位评委也就座等候。当《龟兹幻想曲》开始的一刻,整个场内寂静无声,打击乐和管乐的配合引出了作品的名称“龟兹”二字,那是来自异域的声音,奇特的幻想给予作品特殊的魅力。管乐和弦乐是相互分开的两个部分,管乐吹奏时弦乐作为伴奏声部向前推进,营造西域风情。当乐队齐奏时整个场内恢弘壮阔,仿佛身在“龟兹国”这个神秘的国度。《龟兹幻想曲》表现了一种奇特的思维,在现实中寻觅着,在梦想中思考,通过交织的音响效果展示自己的理念,这也是该作品的可贵之处。
如果《龟兹幻想曲》是复杂恢弘的,那么《化蝶》则是静谧的过程。这个21岁的年轻作曲家以他独特的思维,创造了一部“90后”自己的进化历程。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听众仿佛能看到被茧包裹住的蝴蝶在不停挣扎,弦乐齐奏支撑上方管乐的吹奏,钢琴和竖琴独特音响给予作品梦幻的交缠。蝴蝶破茧的过程固然纠结,但是破茧成蝶那一刻的喜悦却是无人能体会。当作品接近尾声的时候,音乐变得悄无声息,像是回归了茧中。此时蝴蝶已经学会了它需要学习的东西,它的喜悦无需言表,不张扬、不安逸,只是做自己。
《化蝶》之后,两首短小精悍的作品《沧茫》和《时乘六龙》时紧时缩,均衡得当,它们对现代音乐的音响与音色进行了缜密的尝试;下半场伊始,《生长》和《一缕阳光》更是对现代音乐语汇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同时这两首作品也将整场音乐会的氛围推向最后一首作品《不规则碎片的画饰》营造的高潮。《不规则碎片的画饰》曲如其名,是由几个长短不一的部分组成,通过一个个精密、微小的片段,将音乐的起承转合完整地呈现,可见作曲家在细碎的构思中又不忘把握大局。在作品最后热烈的气氛中,音乐会也到了尾声。《不规则碎片的画饰》不负众望,成功夺得本次比赛的头奖,其他作曲家也得到了入围作品奖。有趣的是,本场音乐会的作品仿佛有一个隐秘的主题,这个主题更像是对现代音乐的启示——成长,虽然现代音乐多较为晦涩,但是其特有的音响对现代精神的启示是不可忽略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音乐虽被大众视为“不好听”,作曲家和音乐家们仍旧要发展现代音乐的重要原因。
2016年第十四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已接近尾声,但现代音乐仍需要继续的发展,在继续保持学术性、前瞻性的同时,将艺术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文/吴俣婷图/李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