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工作人员在清理污染土壤。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社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 阮煜琳)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中国国务院5月31日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导致生态或人体健康危害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筛选出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均为重点监管污染物,严重威胁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
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至2014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50.7万平方公里。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调查面积16.23亿亩。
据分析,中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同时,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近年来,中国各地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其环境质量受到显著影响。
综观世界各国土壤污染防治历程,因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最终均采用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思想的防治策略,并渗透到立法、标准制订、技术措施选取等环节中,鲜有对受污染土壤开展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谷庆宝对记者表示,从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模式来看,专项立法已经成为世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潮流。
目前中国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现有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主要分散体现在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类法律法规之中。由于这些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亟需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律,以满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需要。
“土十条”提出,加快推进立法进程。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31日表示,“土十条”明确提出,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界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全面提升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土壤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王夏晖对记者表示,中国土壤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土壤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必须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充分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打攻坚战的决心,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完)